田畅:经济高光背后是中国人紧衣缩食过日子
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国家里,人们并没有因为经济不断增长而感到十分喜悦,相反却是拼命地往银行里存钱;即便是临近年底的消费旺季,也未激起民众的消费欲望。
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在中国官方公布的统计数字背后,大家看到的是经济向好趋势的发展,但比起实际感受而言,这个趋势显得如此困惑与不安。
无论经济形势如何变化,资本市场的反弹似乎没有过多起伏,反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焦急地寻找资金转移的新方式。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存钱买房、结婚生子这一切看起来并不陌生,但是对于许多人而言,这样的最低欲望却越来越难以实现。
中国人虔诚的信仰——房子,即便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从福利分房政策的改革再到市场化运作,住房问题依旧是当前中国社会各种矛盾中占比最多的焦点。
“征迁意味着人生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烂尾意味着我的信仰彻底破灭”,这是许多在楼市失意的民众告诉我的最大感受。虽然,表面上人们未来住房需求在缩小,但刚需的占比却不断在增加,更多中国人希望能够有一个温暖的家,但是实现之路却是异常的艰难与坎坷万千。
房子是普通中国人投资最大的项目之一,买房子意味着新生活的开始。但是在这个第二大经济体的国家,买房却得要掏空几代人的钱包,还要过上遥遥无期紧衣缩食的日子。
我发现,越来越多中国人在社交媒体上抱怨收入下跌和失业的惨痛经历时,这样的表达会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相反则是教你“如何更好更多的去省钱”。
在周末的北京,各地都在充斥着各种商业和非商业性质的展览和演出,一些小红书年轻用户则是提前整理了这些活动攻略和各种免费礼物的领取方式,并将称之为“省钱计划”的帖子放在自己账号上。看过这些帖子的一些年轻人说,似乎这样能够节省很多不必要的支出,但在周末,与其“出门消费”不如想想“如何省钱”。也有人对此批评说,这是一种浪费公共资源和破坏活动规则的举动。
从“消费降级”开始,许多人发现,这样的局面似乎不能够快速褪去。刚开始,官方的经济学家不断向民众输出“暂时性地失灵”,到后来在抖音、微信视频号上,一些民众开始不断质疑这些言论,弄得这些专家自己私下表达出很多真实的看法。当人们逐渐感觉到社会戾气与经济不景气的联系越来越多时,整个中国民间却像一个“煮面条”的过程一样,不是“减小火源”而是不断“加水”,这样对于官方来说,既可以防止溢出,同时又维持现有的社会秩序。
对于一些大政方针的出台,中国人往往不是很在意,因为政策落地还须要地方政府不断去打磨。更多人在意的是这些政策最后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多大的改善,包括未来预期能否增加。
很多中国人不关心政治,却活在政治之中,与政治做着各种各样的博弈。当自己不断发现,即便如何努力依旧达不到最基本的要求时,这样的绝望情绪不止在一个人身上出现。就像是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样,越来越多人发现,不是“我没有能力”,而是“大环境没有机会”。年轻人找不到工作,起初会觉得是自己能力不够,但当去面试时发现,企业也面临缺少市场和消费萎靡的尴尬境地。企业也想发展,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长此以往,我发现紧衣缩食是对这个时代万般无奈的选择,而经济高光却是一种好高骛远的精神追求。
作者是中美外交与公共政策领域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