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陈婧:“流调故事会”背后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1-12-02 07:26

早点

沪声纸述

谁能想到,当下中国最热门的旅游攻略,竟然是一份冠病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上海上周出现三起新增病例,这三名30岁出头的女性是朋友关系,两周前一起到苏州游玩。她们在当地三天的活动轨迹被苏州官方披露后,很快引起文史爱好者注意,在社交媒体上被疯转。

根据流调报告,这三个姑娘在苏州走了一条冷门的“寻宋之旅”路线。她们避开游客最多的拙政园和观前街,探访建于北宋的沧浪亭和建于南宋的网师园;隔天到吴中博物馆听了一场关于宋元建筑的讲座,第三天参观了甪直古镇的古刹保圣寺、刚刚开幕的苏州博物馆西馆,甚至还驱车前往一座偏僻的土地庙,一探这座宋元木构建筑——可惜寺庙关闭,吃了闭门羹。

这条路线在微博上获多名文史博主大赞“有品位”,就连当地人也自愧不如,感叹“土生土长的苏州人都没去过这些地方”。还有网民称,这份流调报告是苏州文化旅游硬广告,“比起成都的夜店之旅,扬州的麻将馆之旅,东北的鸡架之旅……苏州这次的排查怎么看都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

夜店之旅、麻将馆之旅、鸡架之旅……指的是之前各地流调时发现的病例活动轨迹,其中有些是官方公布,有些是内部员工泄露。研究流调报告里的故事,成了疫情以来网民们的新爱好。

以辽宁沈阳的“鸡架之旅”为例,今年5月沈阳一名确诊者,由于每天都下馆子吃饭,被网民封为“沈阳美食家”。这位大爷三天里连吃三次“鸡架”(鸡骨架),更让“沈阳鸡架”冲上热搜,有人发问:“鸡架到底有多好吃?把我都看饿了。”

流调报告里除了大快朵颐的饕餮时刻,也有两点一线的打工日常。去年12月底北京顺义疫情中,一名确诊者白天在贸易公司工作,下班后又到快递公司兼职开叉车,还要陪生病的妻子复诊。妻子出院后也立即复工,从晚上10时工作到凌晨2时。寥寥几百字报告,透出满满生活艰辛。

喜欢八卦的网民,则热衷于跟着流调“吃瓜”。今年8月武汉一名男子确诊后,流调显示他两天里的行动轨迹跨越了武汉三镇。网上随后传出他两天内先于前女友处留宿,又与现女友一起逛街,“以一己之力让武汉全民核酸”。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后,其中一名涉事女子出面辟谣,但评论区的质疑和谩骂并未就此停息。

流调报告成为坊间茶余饭后的谈资,对于当事人而言并不是什么好消息。中国朋友感叹,感染冠病的最严重后果不是健康受损,而是个人隐私被曝光、任人评头论足的“社会性死亡”。毕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苏州“寻宋之旅”的三个姑娘那样,交出一份众口称赞的满分报告。

即便看似无可指摘的苏州行程,也为当事人招来麻烦。由于三人中被曝出有英国药企葛兰素史克(GSK)的员工,她们确诊隔天,上海多家医院又相继暂停门诊,网上很快传出“医疗机构接受医药代表请客,全部需要隔离”的消息。上海官方不得不紧急辟谣称,两者并无联系。

了解病例行动轨迹和个人信息,有助于梳理传播范围和途径,及早控制疫情。但如果地方政府在披露流调信息时没有注意保护病患隐私,甚至放任内部人员泄露患者身份信息和社会关系,则会引发不必要的舆论压力乃至网络暴力。

民间津津乐道的“流调故事会”背后,是个人权利向防疫大义的让步。这样的退让情有可原,但不应被视为理所应当,更不应被当做对病患进行私德审判和有罪推论的理由。

高压清零政策使得中国得以维持极低的冠病感染率,但也让病患更容易成为被特殊看待的少数群体,仿佛他们不是受害者,而是加害人。如果官方不能提供必要保护和支持,可能进一步加大民间隔阂与撕裂,令当事人留下长期心理阴影。

比起点评三位姑娘的苏州行程,防疫专家张文宏在上海防控发布会上的一席话更让我印象深刻。他强调这三名病人都是及时发现,并第一时间前往医疗机构进行检测,“对于整个防疫工作是非常大的支持”。言下之意是,她们做了该做的事,没有必要因为染病而受苛责。

德尔塔毒株的传播威力未减,新变种毒株奥密克戎又来势汹汹。即便是接种过疫苗、遵循防护条例的守序良民,也有可能被感染。如果说流调报告在协助排查病例外还能发挥什么价值,那或许是让大众了解到,每一位病患都是活生生的普通人,无论他们的收入是高是低,品味是雅是俗,都值得被平等相待。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