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明:小贩中心改善的延续性
狮城脉搏
几天前看到新闻报道,说小贩中心在实施碗盘归还计划后,清洁工作量减少了,所以摊贩要求承包商调低清洁费。在一个以金钱和商业利益价值观挂帅的社会来说,这应该是意料中的事,相信也没有什么人会去关注这问题。这是一个社会隐忧。
在职场这么多年来,都已算不清自己究竟参与了多少个“系统改善”的提议和项目,甚至有时也“有幸”会成为议案甄选委员会的一份子。不管多么创新和有前瞻性的好点子,所有的提案都不免要回答“经济效益”和“回本率”的问题。
换句话说,就是这项目能否更快地为公司要么减低成本,要么节省人力、生产时间,或增加销售量等。所以那些什么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员工士气、促进员工和睦合作与福利等的项目,根本难有机会上榜;久而久之,大家也懒得去多想这方面的提案了。
我们或许已经忘了“归还碗盘”的初心和目的,就试从目前可以看到的或可预见到的好处来重温这个问题。首先,小贩中心已是个上了“联合国非物质遗产”榜的项目,所以用餐后自发(虽然是通过重罚的“自罚”)归还餐具是个形象问题,能提高国际美誉。
这同时也是个环境卫生问题,是个优雅社会的公民意识问题以及教育问题等等。尤其是通过工作环境的改善,应该可以吸引更多国人(尤其是“老弱残兵”)入行,降低对低薪外劳的依赖等。如果不幸地在这八字都还没有一撇的当儿,立刻就要抽兵换将,开始讨论减薪、减人、加工等,我们就会回到事情的原点了。这样的做法不能解决一个系统改善的延续性和日后的继续提升问题。
目前小贩中心的清洁和卫生问题看起来似乎有了改善,但也很可能是因为现在是冠病疫情时期,小贩中心堂食的人潮大不如前。摊贩觉得清洁工人轻松无所事事,想到还要继续缴付原来的清洁费,心里当然不平衡,怪不得他们。
但若回想两年前冠病来袭之前的困境,清洁工人吃紧,因为恶劣的工作环境和低薪待遇,根本吸引不到工人入行,如果不好好考虑整体问题,就立刻要向承包商开刀,我们很快又会面对同样的困境。一味希望能以最低标价的合约来聘请清洁工人的做法,是解决不了小贩中心长远的问题的。
不必是专家或内行人,也约略可以明白中心的营运成本和小贩的艰难和苦楚。总觉得整个小贩中心的营运和管理概念,可能应该做出一些调整来应付挑战。每一个小贩中心应该只有一个总负责人或部门或承包商,这个总负责人要负责摊位的租赁、卫生、清洗、保安甚至厕所和厨余等的问题;而小贩只负责食物和销售,就像一家大餐厅那样。
至于营运,总负责人可以任意外包,但是对各项外包的项目的服务素质要负全责。各个项目的服务收费,租金,营运盈余等须要一起结算,这样才能有一个“整体经营”的概念,才能根据各项目的实际情况,从不同的服务项目调动资金去解决系统问题。
整个小贩中心每项服务的评估,也要综合起来做个“整体平衡评估”,这才算是整个小贩中心的“整体成绩单”。这样还可以避免当有事情发生时,不会立刻就把矛头指向某个项目,而不利用整体经营的资源来解决问题。
小贩中心的管理和营运不应该是个牟利的模式。部分经营所得的盈余,要重新注入整体品质的提升,这些也都要反映在业者的成绩单并接受评估。这成绩单将是延续合同的重要考量。既然已经成功申遗,相信有关官方应该有义务拨款支撑和维护这项遗产,所以小贩中心的经营者就可以用这“平衡成绩单”,来领取额外的花红或奖励金。
小贩中心的营运不应该一直被局限在以“最低价外包”,来达到每个局部项目都非要盈利不可的模式里,或许小贩中心也应该算是一种“社会企业”。“整体评估和经营”概念,“平衡成绩单”和非牟利模式,应该是一个能够比较有效控制营运成本,延续改善和提升小贩中心的整体素质的方案。
作者是电子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