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民生是最大政治 香港特区政府学懂了吗?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19-11-10 08:32

来源:香港01

许多人初次听到“为人民服务”、“执政为民”等词汇时,难免觉得这些都是中共的政治文宣,有意无意地忽略内地过往数十年在民生领域取得的明显进展。如今中共已在总体上完成物质层面的建设,并在早前闭幕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更进一步,推动国家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包括完善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制度。对于作为发达社会、但民生日困的香港而言,内地对改善民生的执念,难道不值得效法?

四中全会决议对社会民生议题着墨甚多,包括促进就业、完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社会救助,以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等。骤眼看来,这些内容似乎与香港《施政报告》和《财政预算案》差不多,但值得留意的是,在文字描述以外,内地民生工作确实十分紮实。就以扶贫为例,根据统计,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已由2012年的9,899万人,大幅减少至目前1,000余万人,中共的目标是在明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中共得以在社会民生议题上取得成绩,关键在于它没有把自身责任“外判”,而是透过具针对性的、持续不断的改革,完善各种民生事业。事实上,微软创办人盖茨、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等国际政经要人亦称许中国在有关方关的成就。

中共主动改善民生 港府“外判”责任

整体而言,内地民众的生活质素正在不断提高,这是源于执政者对自身应该发挥什么作用有清晰认识与准确把握;反观,港府却一直怠政懒政,既不主动做好“二次分配”,也没有魄力推动产业改革,以致香港继续在深层次结构矛盾中空转。香港的情况极其荒谬──我们的人均GDP在德国和日本之上,但绝大多数市民每天都为住屋、医疗、子女升学,以及退休等问题费煞思量。这并不是说内地人没有相同的烦恼,但中共的改革意识和坚实治绩,毕竟令他们对前景有所期盼。相比之下,香港人只有无奈和郁闷。

长期以来,港府沿袭英治时代的“小政府大市场”思维,每每以“最自由经济体”的称号为荣。客观而言,自由经济确实有助释放个体的积极性,有助带动经济发展,但如果异化成垄断,社会便会受到既得利益势力绑架,丧失更生能力。有见及此,《香港01》一直呼吁港府摒弃落伍的“小政府大市场”逻辑,以无比魄力撼动深层次结构矛盾,通过广建公屋、回购港铁并推动“两蚊搭地铁”等政策,重构利益局格,把市民从生活压力中释放出来。

四中全会决议除了提及“共同富裕”、“以人民为中心”等理念,还表明“改善民生贯穿党治国理政全部工作之中”,这些理念恰好是港府欠奉的,也是亟须学习的。当然,在“一国两制”框架下,香港不必照搬内地一套,但香港本地管治精英应当学习中共对改革的执念,要对社会需要什么改革具备足够灵敏度,更重要是主动负起革新社会的重任。若非如此,香港只能继续蹉跎,无法重新出发。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