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业:体育大国还须两手都硬
巴黎奥运的中国运动员阵容庞大,实力强悍。中国民众确有理由自豪,因为近年每每在世界级体育赛事上,中国总是成绩亮眼,斩获奖牌数量数一数二,个别项目甚至可囊括全部金牌。在巴黎奥运会上,若不出意外,中国的各类奖牌数仍会排在前三。更何况,此次奥运会还充满“中国制造元素”,中央电视广播总台红色的8k超高清电视转播车驰骋在巴黎街头,专程前往协助奥运会全球转播工作。
但另一方面,体育强国不能仅仅体现在赛事的金牌数目上。值得注意的是,一个时期以来,中国的“脆皮大学生”现象一直蹿红网络(“脆皮”为网络用语,即脆弱极易受伤之意)。“脆皮”表现可谓无奇不有,蔚为大观:上厕所,蹲下去就起不来,就医诊断为膝关节损伤;伸个懒腰,打个哈欠,脖子扭了;刷短视频憋笑,鼻动脉笑裂了,血止不住;摔一跤骨折了;换件衣服腰扭了……
仅2023年9月一个月,郑州一家医院急诊科就接诊了1700多名18岁到25岁的这类年轻人。山东某高校,很多男生单杠一个引体向上都拉不起来,5分多钟跑完800米上楼两腿直哆嗦。据该校体育部负责人说,这样的男生在该校占40%。《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则表明,在“脆皮”青年各类健康困扰中,记忆力下降占43.4%,情绪差、不稳定占42.2%,免疫力下降占41.9%。其他问题还有:睡眠质量差、视力下降/眼部干涩、脱发等等。
青少年是社会最有生气的力量,是国家的未来,倘若青少年健康堪忧,整个国民的身体素质又怎么可能乐观。据2020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称,中国居民肥胖问题很突出,慢性病患病/发病率仍在上升,6岁以下,6岁至17岁的儿童青少年肥胖率比较明显。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慢性阻塞性肺病和癌症发病率比起2015年有所上升。
如果再和亚洲他国相比,更令人沮丧。日本儿童青少年在心肺耐力、柔韧性和灵敏协调性方面均显著高于中国;在人均寿命方面,中国平均寿命73.4岁,排在全球第84位,落后日本人整整10年。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毛泽东的一句名言。如果按照“增强人民体质”这个标准,严格讲,中国就很难算得上体育强国。这样一个擅长于体育赛事的大国,为何国民健康水平却如此不相称?原因大致有二:
一是教育过度功利化。在一切为了高考的指挥棒下,目前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尤其是一些所谓名校,体育早已有名无实,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体育课随时可被一些文化课学习挤占。学校春秋两季运动更成为例行走过场。看台上的学生少有人观看绿茵场上的赛事,更无人为运动员喝彩,而是齐刷刷地两腿并在一起做作业,甚至还有老师公然在看台上领读英语或领诵课文。
虽然教育部要求学生一些体育项目必须达标,但在老师和学生乃至学生家长看来,这不过是多了一块通往名校的“敲门砖”而已,临考试前突击一下就是。没有人将之作为须“投资一生”的教育事业。甚至极端到课间时间,都不允许学生走出教室作适量活动。有人描述,学校七成学生课间不出教室,即使是20分钟的大课间,校园里也空空荡荡——这样的“课间圈养”,又怎能培养出身心俱健的下一代?
当然,“课间圈养”还有学校对安全问题的顾虑,笔者将另文再谈。但凡事都须从娃娃抓起,中国体育却偏偏在青少年时期缺席,整个中小学的体育教育出现如此败相,又安能不产生大批“脆皮青年”?中国当下大中小学的体育教育,不要说在横向上和其他国家相比,就是纵向上和自己比,都在大幅度滑坡、倒退。
二是有关部门严重背离发展体育的宗旨,只重视奖牌数量,忽视国民体质的整体提升。因而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都投入到大型国际赛事上,对城市居民公益性的健身场所及设施投入相对不足。这种只要面子,不要里子的体育政策,其实就是1957年张奚若所批评的那种“好大喜功、急功近利”习性的反映,也是过去中国常常批判的那种舍本求末吗,过度追逐名利的“锦标主义”,是非常短视的。
长远地看,这必会伤害到中国体育事业本身。正如唐朝魏征所言,“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其流远,根不固而求其木长……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乎明哲乎”。
一个典型例子就是,中国足球为什么总是上不了台面?因为长期缺乏群众性的足球运动,尤其是青少年足球运动做铺垫,本不固还要求木之长,又怎能冒出优秀足球人才。正如《联合早报》作者李玉林所言:“足球在很多国家都开展得很好,须要有大量基数的人才作为选拔样本,无法靠短时间集训去提高水平。”“中国足球既没有好的青少年基础,又没有提供廉价的专业足球培训,导致青少年足球水平连年下降,这一点中国足球管理者难辞其咎。”(2024年1月27日言论版)
于是乎,这种“唯金牌”式的锦标主义体育方针,造就今日中国种种跛脚、畸形的体育怪象。即便在国际赛事上取得一时的亮眼成绩,也不一定可持续。
作者是西安科技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