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雁默:印度有超越中国的本事吗?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3-06-30 09:10

来源:《中国时报》

作者:雁默

6月,美国总统拜登用“全素国宴”这种空前的礼遇,接待来访的印度总理莫迪,这一幕,令我直接联想到沙特阿拉伯王储用“碰拳”迎接来访的拜登。剧本是这么写的:中美博弈,美国在中东失去的,要从印度讨回来。

这是一个大题目——当世界走向多极化,印度是否能为美国维持单极霸权优势?抑或,印度正借中美对抗的历史机遇,确立自己在多极世界里其中一极的角色?

美国所陷入的矛盾是:若拉拔印度成为世界之一极,如何能维持单极霸权?这个矛盾所指向的陷阱是,单极霸权已确定结束,因为美国用促成多极世界的方法,来维持单极霸权。要跳脱这个悖论陷阱,华盛顿唯有等印度成功削弱中国后,美国再拉拔其他中等强权打瘸印度。

因此,在美国扶持下,印度是否能获得超越中国的本事,就成了战略观察者们的主要关注点。

诚然,严肃的观察者不会这样看问题,因为美国不需要,甚至会警惕印度超越中国,只需要印度削弱中国即可,然而,看冷战故事,美国“拉中制苏”时,也是这么想的,但“对华友好”也促成了中国崛起,并在华盛顿眼中形成了空前的威胁。换言之,要控制一个大国崛起的“程度”,并不容易,所以上述的大哉问依然成立,印度能超越中国吗?

与冷战时期的对华态度相彷,当下的美国政商学界,虽有美化印度的声量,却也有反对印度的声量。简言之,“美印派”强调14亿人口的市场,以及印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快速增长的事实,相对地,“反印派”则用更细腻的数据,给出了印度是“扶不起的阿斗”这样的预警。

以下“反印派”是主要论点:

1. 印度人权不行。

2. 当前印度失业率大幅上升(相较于疫情前)。

3. 14倍的人口,印度的出口仍只与越南相当。

4. 本地投资者对政府并无信心,倾向将利润转往海外。

5. 中产阶级并未随着GDP呈现正成长。

6. 私人投资下滑。

7. 性别歧视影响就业结构。

8. 裙带资本主义(crony capitalism)使得内部分配极度不均,也令大量内资怯于投资与扩张,因为不确定是否会被当政敌整肃。

9. 政策不稳定,特权横行,影响内外资发展。

10. 莫迪勤于投资经济,吝于投资人民的健康,社会高度不平等。

11. 严重的空气污染,有碍生产力。

12. 民族主义埋下的动荡隐忧。

这些论点不能说全对,因为以上主要是来自人权组织的挑刺,但也大致符合实情,毕竟印度内部的顽疾,早就是商界的共识,毕竟,曾投资印度,却被当地掠夺的国际企业,不知凡几。

台湾视角,看一个指标足矣,印度向台积电招手十几年了,但即便当地市场潜力巨大,台积就是不敢在印度设厂,因为这个地方,甚至法律都能朝令夕改,如此即知,这个燠热国度有令资本望而生怯的的狰狞面。

确实,穷国崛起初期都有一个共性,即贪腐,特权氾滥,这可说是工业化的必经历程,中国也不例外。但与北京相比,新德里有一个体制上的绝症,即政权不稳定,政策难以做长远规划,背景则是阶级与族群问题的根深蒂固,这会让印度的政权更迭,只是贪腐与特权的转移,而不是清除弊端。

换个角度看,西方批评莫迪的印度教民族主义,其实反而是印度崛起的一个重要因素,即用多数辗压少数的专制,维持政权稳定。

因此,印度自称是全世界最大的民主国家,这一点,西方打自心底不认。不说别人,就说现在“舔印”的拜登,在他竞选总统的彼时,就数次对印度的人权纪录予以尖锐批评。

换言之,未来美国驾驭印度的过程里,胡萝卜与大棒都会有,所谓大棒,就是钻印度民主的空子搞斗争,政变,颜色革命,只要印度政治高层不听话,棒子就会招呼过来。这与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中美关系相较,大异奇趣。

美国讨好中国的时候,是冷战前后,中国非常穷,不构成威胁,美国又信奉自由贸易主义,坚信可以用市场力量改变中国政治体制,所以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大棒。但如今,美国想扶植的却是世界第五大经济体,自己又扬弃了自由贸易主义,改而奉行保护主义,这会令华盛顿在“扶印”的过程里,胡萝卜吸引力有限,警惕之心却高于过往。总言之,美印的磨合期会远比当年的中美合作要长。

印度想要的美国宝藏,是技术,以及友岸供应链,美国确实会选择性提供这两大好处,但关键的“市场准入”,美方现在给不起,也不想给,而这会使得印度获益已经有可见的天花板。

再者,印度要追上中国的制造能力,先决条件是人才与勤奋的劳工,但在教育以及民族性上,印度基本没有中国这样的条件支撑全方位的产业发展,所以美国人很快就会发现,拉拢印度,麻烦远比好处多。

美国对中国的忌惮,主要有三点:集体主义,技术进步,自主而稳定的政权。这三点,日本具有前两点,所以被针对;印度则一点都没有,虽是美国愿意讨好的主因,却也是印度难以超越中国的明证。

需要说明的是,印度政治并不稳定,但莫迪政府已是历届最稳定的政府;印度也信奉不结盟主义,戮力于表现自主性,所以再怎么说,自主而稳定的政府应可形容当前的印度。然而,美方有信心会让印度让渡自主性,以换取飞速发展的好处,毕竟,与中国封闭的政治体制不同,印度政治的“敞口”远比中国要多,见缝插针的难度没这么高。

提出修昔底德陷阱的美国学者艾利森(Graham Allison),对印度的看法也有所保留,从若干印度重大弱点看,艾利森虽希望印度能崛起,但话不敢说太满。

个人观点,如果美国没有贴过来,印度是有点机会,但美国人一来,印度就完了。当下,美国正在暗中扶植莫迪的竞争对手拉胡尔·甘地(Rahul Gandhi),以作为对莫迪政权的牵制。光是这一点,就能确认印度不可能超越中国,因为做美国朋友是致命的。

无论如何,在地缘政治上,印度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存在,美印合作可能将在南中国海,台海与东海问题上将造成一定影响,至于影响程度,且看后续发展。

作者为自由撰稿者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3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