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评论:中国央行稳汇率的工具箱有什么?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3-06-30 09:10

来源:彭博社

在岸人民币正接近去年所创在7.3元(人民币,下同,约1.37新元)附近的十余年来低位,进入下半年,派息购汇、经济疲软等诸多贬值因素仍如乌云压顶,不过对于手握多种稳汇率工具的中国央行而言,这些因素料仍难形成严峻挑战。

随着隔夜离岸人民币一度跌至7.27元附近,周四(6月29日)中间价较预测偏强幅度创逾七个月来最大,为本周第三天出现明显偏强信号。同时本周前两天在接近16:30官方收盘时点,大行抛售美元协助拉抬收盘价亦一度引导汇率企稳。市场正密切关注央行稳汇率政策工具后续将如何组合登场,以及官方是否会出台更多强刺激政策提振经济。

“目前的汇率驱动因素都不利于人民币走势,”彭博行业研究亚洲首席汇率利率策略师赵志轩称,如果人民币继续快速走弱,央行还会继续使用类似去年用过的常规工具,如偏强中间价、下调外汇存款准备金,或进一步上调远期购汇业务的风险准备金等。

中国外汇局局长潘功胜6月初在陆家嘴论坛上也表示,“多年来,我们在应对外部冲击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外汇市场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也更加丰富。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维护外汇市场的稳定运行。”

与前些年相比,人民币汇率弹性已明显提升,今年大幅贬值后市场供求和心态并未失衡,监管层也暂未采取更为强硬的阻贬措施。潘功胜说,当前外汇市场监管者面对市场的变化时,更加从容、更加淡定、更加成熟。

以下是中国外汇监管层可使用的工具一览:

中间价

中国央行可通过每个交易日上午9:15设定的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来对即期汇率当日的波动范围做出限制。从2014年起,这一限制范围被扩大至中间价上下2%。

同时,在2015年中间价形成机制改革后,其原理更透明,市场机构也可通过建立模型对每日中间价进行预测。通过比较官方中间价与彭博每日收集的市场预测均值,其偏离幅度若明显偏强或偏弱,也将被市场理解为监管层释放出的引导信号。

除了中间价发出信号,去年9月在即期汇率较中间价日内贬值幅度多次逼近2%波幅限制时,外汇市场自律机制据悉提示报价行应履行盘初引导汇率在中间价附近成交的规定和承诺。央行也曾召开会议要求报价行维护人民币中间价权威性。

国有大行的美元卖盘

在岸市场上,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每日以16:30成交价定为官方收盘价,本周初时连续两天16:30前出现来自国有大行的美元抛盘,推动即期汇率短时拉升,并在官方收盘价定价后消失。这一行为提高了美元多头息差交易的汇率风险,做多美元的息差交易因而会趋于谨慎。

虽然尚无确切证据说明国有大行交易与监管层干预行为有关,但官方收盘价是当前中间价形成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市场供求状况,国有大行通过外汇交易提振收盘价,也可令次日中间价定价相应偏强,通常会被市场理解为稳定信号。

5月时,中国央行新闻稿引述外汇市场指导委员会会议曾表示,自律机制成员单位要自觉维护外汇市场的基本稳定,坚决抑制汇率大起大落。中国央行行长易纲4月称,近年来中国已基本上停止常规的汇市干预,但央行仍然“保留”干预该市场的权利。

外汇存款准备金率

这一工具设定了金融机构需要作为储备上缴的外币存款数量,央行可藉此微调银行系统中的外币流动性。下调该准备金率将放松外币供应,从而支撑人民币汇率。主要受中美货币政策分化影响,今年以来中国境内美元融资成本一再提高,若下调外汇存款准备金,将有助于缓解息差交易带来的人民币贬值压力。

该准备金率自2021年以来调整颇为频繁。2021年为应对升值压力,两次上调该准备金率,从5%最终调升至9%。2022年面临贬值压力时则出现两度下调,4月降至8%,9月再下调2个百分点至6%。

其他工具

外汇风险准备金也是央行曾使用过的工具之一。去年9月贬值期间,远期购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曾从零调升至20%,这一政策将对银行为企业远期买入外汇时征收无息准备金,通过提高购汇成本从而抑制远期购汇带来更多贬值压力。这一政策目前尚未做出调整,远期购汇量今年以来也保持在较低水平,并非主要贬值因素。

就常规方式而言,监管层还可以通过官员公开置评,或对市场参与者进行窗口指导的方式,来影响市场心态和供求。前述5月份央行新闻稿引述外汇市场指导委员会会议内容,以及副行长潘功胜在陆家嘴传达稳定信心的讲话都可归属此类。

中国还可以对跨境资金流动进行加强管理或逆周期调节,以平抑资金外流的压力。如中国去年10月将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上调至1.25,以鼓励跨境融资流入。这一政策目前也尚未调整。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3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