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黄伟曼:别随便说要“拯救地球”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3-12-30 07:45
黄伟曼:别随便说要“拯救地球”

纵观全球,商家广告因漂绿而被令撤下或受到关注的例子,近两年来层出不穷。上个月,饮料品牌可口可乐、达能和雀巢的饮料包装上,因出现“百分百可回收”标语而惹麻烦。欧洲消费者组织指这会让消费者误以为一次性的塑料瓶是“可持续的”,向欧盟委员会提告。

企业为了销售产品或包装品牌形象,往往会在广告上下功夫,甚至发挥创意使用一些行销话术,让广告更有说服力。在过去,相信一般消费者都能接受。然而,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的情况下,人们在甄别信息真伪方面产生了新的需求,广告原来的准则或监管方式就须与时俱进,以保护及赋权消费者。

如今绿色潮流当道,大家买东西时,应该很常看到商品或服务被贴上不同的绿色标签,如“对环境友善”(environmentally-friendly)、“环保”(eco-)、可循环使用(reusable)等。这些模糊空泛的字眼用多用久了,如果不附带有公信力的数据证明,也都开始变得没有太大意义。尤其在亚洲消费市场,这类行销手法没有受到过多严格管制,它们避虚向实的压力也就没这么大。

本月,新加坡广告标准管理局在接到公众投诉后,警告提示了电器品牌Prism+,指其广告含有“漂绿”(greenwashing)信息及误导消费者之嫌,违反了广告守则。经各家媒体报道后,这则新闻受到广泛关注,原因之一大概是产品代言人是许多网民熟悉的本地网红“下雪”(Xiaxue)。

另一个原因是,这项裁定具有标志性意义,因为由监管官方发布这类判定,警示商家不可漂绿的做法,在全亚洲相信还是头一遭。

所谓漂绿,泛指商家或商品对环境保护的实践或影响有限,却在包装上为自己加上“绿色”的外衣,宣称自己环保。这样的行为最可恶的是,往往“受骗”的都是一些真心想践行环保的消费者,他们希望支持有环保意识的商家,却无法做出正确的消费决定。

此次上载到社交媒体Instagram而后被撤下的短视频中,“下雪”先是在电话中接到了特别任务,然后为了“拯救地球”而选择使用Prism+可将温度调至23摄氏度且节能效用较高、有“五个勾”的冷气机。对此,广告标准管理局认为,广告用了含糊、夸大的方式误导了消费者,一般受众会对“节能”环保概念产生混淆,商家指使用冷气能拯救地球便是漂绿。

一些民众或许会问:为什么只有这则广告接获警告?其实,Prism+发言人在事后也向媒体表示,不同意广告标准管理局的裁定,坚持公司没有对冷气的节能功能做出虚假陈述,只不过因广告宣传期已过,且希望和广告标准管理局保持友善关系,决定将广告撤下。

言行一向以呛辣出名的“下雪”,也因不满广告标准管理局的裁定与媒体的聚焦报道,用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发布了一段视频,一一反驳各项漂绿指控。被推到风口浪尖上的她,提到好些其他不同的冷气或电器用品广告,也都用了相同的“节能”“环保”等模糊字眼。她问道:“为什么这些广告就没有问题?”

对漂绿问题不重视

但也恰恰是这些反应,揭露了一般亚洲企业、民众以及有媒体影响力的网红等,都对漂绿问题不太重视,也不太了解。“下雪”举的例子,正是证明了还有很多商家,其实在利用灰色地带进行有误导性的绿色行销。从全球开始关注企业漂绿的视角看这起事件,或许也更能够理解,此次广告标准管理局的裁定,并不是针对某家公司或某位产品代言人,而是根据投诉回应消费者需求所做的决定。

纵观全球,商家广告因漂绿而被令撤下或受到关注的例子,近两年来层出不穷。上个月,饮料品牌可口可乐、达能和雀巢的饮料包装上,因出现“百分百可回收”标语而惹麻烦。欧洲消费者组织指这会让消费者误以为一次性的塑料瓶是“可持续的”,向欧盟委员会提告。本月,多家航空公司的广告也因存在夸大环保成效的信息,被监管部门下令撤下。为了保障消费者权益,许多国家的政府机构都开始审视,应如何在打击广告漂绿方面加大监管力度。

“下雪”广告事件一方面凸显消费者在防止企业漂绿行销,推动有关官方收紧广告规范方面,可以起到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反映亚洲消费者对漂绿的意识仍不太高。据广告标准管理局透露,它是首次接到与漂绿相关的投诉。

广告漂绿问题受到关注,更牵扯到网红甚至公关与广告公司、媒体机构的连带责任。今年,社媒平台TikTok与中国小红书、抖音等平台,都掀起一股“反影响力”(deinfluencing)的浪潮。这个在中文语境里称为“拔草”(相对于“种草”)的现象,意指消除购买欲,也泛指网民在社媒平台戳破网红商品推荐中夸张不实内容的行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网民对网红达人劣质内容泛滥、为冲流量而进行的商业“导购”行为已厌倦,网络生态的整体价值观或许正在蜕变中。

反对漂绿或任何含虚假信息的广告,并不是完全禁止广告商提及产品及服务的效益。如果规范能加以收紧,商家能以公开、透明的方式正当行销,相信更能提振真正的绿色消费。

笔者曾在美国期刊《纽约客》中读到一段非常喜欢的形容,它指漂绿就像旅者来到一座陌生的城市,上了计程车后,却发现司机故意绕远路。我想,大家都知道这样的行为有多令人讨厌。在面对气候危机方面,我们都应该不必走冤枉路或付出额外代价,以最快最直接的方式解决问题;企业、商家不应成为路上的绊脚石。

作者是区域环保媒体与咨询公司

益笔思(Eco-Business)编辑部助理主任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3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