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张田勘:AI恶搞的本质是造假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3-11-17 07:45
张田勘:AI恶搞的本质是造假

对这些即将出现的后果和灾难,如果不妥善管理,AIGC就不是在创造新的产品,更不是在推进和创造新的文明形态,而是在倒退,走向造假、欺骗和破坏,也就是让野蛮卷土重来。

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于11月8日开幕,每年这时候,世界互联网如约进入“乌镇时间”,人类无限能量和互联网无限魅力尽情展现,多种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rtificial Intelligence-Generated Content, AIGC)也一一亮相。然而,在AIGC兴起,并且通过生成式AI工具ChatGPT和Midjourney创建的内容爆炸式增长之时,也有一股暗流在涌动,即利用AIGC屡屡作恶。这种恶不只是恶作剧,而且深入到欺诈,成为欺诈的共谋和工具。AI安全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

正因如此,11月1日,首届全球人工智能安全峰会在英国召开,包括美国、中国和欧盟在内的与会方签署了一份《布莱奇利宣言》。宣言指出,AI为全球带来巨大机遇,它有潜力改变或增强人类福祉、和平与繁荣。但AI也带来重大风险,包括在日常生活领域,“所有问题都至关重要,我们确认解决它们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AI安全问题这段时间在网上流传最多的,是AI生成的恶搞名人讲话和假消息。中国演员赵本山用标准的伦敦腔英语讲述东北故事,相声演员郭德纲用英文说地道的中国相声。之后,各国政治人物纷纷登场,“拜登”讲话公然宣布第三次世界大战开始;“马克龙”直播回答“政府聘用灭霸”;“特朗普被捕”现场照片疯传,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的虚假视频讲话在社交媒体疯传……

所有这些都不过是AIGC,包括语音、图像、视频。这些表面上看是一种恶搞和玩笑,正如岸田文雄视频的制作者所说,“我这样做的目的只是逗人们发笑,这是一种讽刺”,但本质上是在造假,并以错误信息误导社会,可能导致社会混乱和分裂,并引发冲突,甚至战争。

最严重的后果早有先例。2020年10月20日,法国巴黎郊区一所师范学校的史地教师帕蒂,因为在课堂讲授言论自由问题时,展示过具有争议的穆斯林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画,而遭到枪杀。早在2015年1月7日,法国巴黎《查理周刊》总部也遭到恐怖袭击,导致12死11伤,遇难者包括两名警员和多名周刊工作人员,其中一人是周刊主编,起因也是涉及宗教漫画。

试想一下,如果利用AIGC,无论是生成有争议人物或宗教人物的语音还是图片,抑或讲话,都有可能引发冲突、恐怖活动和屠杀,而且,这样的AIGC制作很容易,如岸田文雄讲话视频的作者称,他全程仅花了一小时。

即便AIGC之后会被人们发现造假,但在炸弹爆炸之后,谁也无法控制后果和灾难。而且,AIGC更容易引发其他一些可随时发生的大量后果,如财物被骗,人物肖像和生成内容侵权,既违反著作权,也破坏知识产权,同时还可以把原来知识产品的内容加以割裂、歪曲和颠倒,误导千千万万读者和整个社会。

对这些即将出现的后果和灾难,如果不妥善管理,AIGC就不是在创造新产品,更不是在推进和创造新的文明形态,而是在倒退,走向造假、欺骗和破坏,也就是让野蛮卷土重来。面对这样的情况,学术界和知识界应当是更为清楚和清醒的,也一直在呼吁采取措施。

作为国际自然科学领域主流刊物,英国的《自然》在今年6月7日发表社论称,《自然》不允许在图像和视频中使用AIGC,并解释了为什么。

对AI生成的图像和视频视觉内容说“不”的根本原因是,这关系到科学研究的诚信、同意、隐私和知识产权保护等诸多问题。除了专门针对AI的文章外,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自然》杂志不会发表任何完全或部分使用生成式AI创作的照片、视频或插图内容。

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文字创作和艺术作品,在出版过程中,本质是求真,而且是以对诚信的共同承诺为基础。《自然》的研究人员、编辑和出版商须要知道数据和图像的来源,才能验证其准确性和真实性。但现有的生成式AI工具不提供对产品来源的访问,因此无法验证作品真伪。

此外,在创作中引用他人作品和成果是允许的,但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这也是科学和艺术的核心原则。遗憾的是,AIGC不符合这一原则,而这样的原则不可更改,否则就是支持剽窃和造假。

AIGC同样存在的问题是:同意和许可。AIGC是获取已产生和发表的大量作品后生成的,事前或事后须要获得原作者和创造者的同意,但AIGC很难获得原创者的同意。上述无论是拜登还是赵本山的AI生成式产品,都没有经过本人的同意,还无法获得制作者,如拍摄这些人的摄影师或制作原始视频的作者的同意,以及原文字文本的创作者的同意。

对于AIGC,不是不可以制作和利用,而是要在规范和守法的基础上创作和利用。中国已经发布法规,中心法则是,利用生成式AI生成的内容应当真实准确,防止生成虚假信息,同时尊重他人合法利益等。

然而,这些规定的具体实施以及细节,还须要在实践中慢慢打磨,才能逐步成熟和到位。

作者是北京学者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3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