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何迁:侯友宜访美扳回华府天平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3-09-24 09:10

来源:中时电子报

作者:何迁

侯友宜访美之行表现超越外界预期,不仅跨过了“不失分、不出错”的低标线,还借由进入华府连见16位参众议员、分赴布鲁金斯研究院等四家重要智库交流,以及奔走于纽约、新泽西、华府、旧金山四城侨界等行程,硬是比顶着副总统头衔、必须低调稳当过境的赖清德,掀起更多的媒体曝光效应,堪称“后发优势”的一次生动呈现。

相比起赖清德在美过境的纪录中,未见与任何美国参众议员公开互动;侯友宜能够在48小时内的华府访问中,和美国参议院军委会的共和党资深参议员卫克尔、沙利文和参议院外委会的资深民主党人默克利等众多议员进行实质交流,也显示了朱立伦重掌国民党两年以来,党际外交机器重启,对美国朝野人脉密集开拓,深耕易耨的成果。

在智库层面,不论是对蔡英文政府路线一贯不吝褒扬的葛来仪,或相对亲国民党路线的卜睿哲,以及美国对华和两岸政策圈的中生代要角──曾为奥巴马政府服务的何瑞恩、麦艾文,以及偏保守派的传统基金会等,都与侯友宜产生互动,且不乏对交流氛围的积极评价。

而代表美国拜登政府释放身段和姿态的AIT,更由理事主席罗森伯格出面三晤侯友宜,并选择在华府蓝营侨宴中坐满两个多小时。这与罗森柏格在赖清德过境纽约之际以“嫁妹”为由回避,直到旧金山才与赖清德见上面的安排,呈现出颇为巧妙的温差。

从罗森伯格在今年罕见地两度来台,摆足纷见各个候选人的“一碗水端平”姿态;再到她于赖清德、侯友宜赴美途中释放的幽微信号来观察,可以说截至目前为止,国民党阵营和侯友宜个人,已经达成了他们在本次选战中对美工作的核心目标──也就是要确保美国的拜登政府,在即将到来的台湾大选中至少保持“真正的中立”,而非像上次大选一样明显倾向民进党。

同时,国民党此访,也证明自2016年大选以来,民进党一度在华府形塑的“民进党主政则符合美方利益、国民党上台则符合北京利益”等二元化舆论,已经经过了一轮比较彻底的消毒,洗刷了国民党一度被美国部分观点认知为“北京战略利益代理人”的形象。

而国民党试图说明自身虽与民进党的路线明显不同,且不回避同大陆展开对话、也接受回归九二共识,但仍应是美国朝野可接受、足以信任的打交道对象等游说立场,也大致获得了美国政策界主流的接受,并愿意通过对侯友宜的接待,重新展现与国民党方面互动的兴趣和热情。

至此,美方主流政策界对台湾蓝绿两党的“天平”,至少被拨回了一个相对中立、不以民进党为优先偏好的位置,这对台湾政党政治的健康发展将颇有助益。

至于新兴的民众党,虽然其候选人柯文哲的民调支持度仍与侯友宜处于不分轩轾的缠斗之中,但和组织分工、人才积累和传统海外支持群众相对厚实的国民党相比,民众党在前一次柯文哲访美时所展现的操作火侯,持平而论,则远未与国民党达到同一个量级。国民党也借此次侯友宜之行,展现了该党比民众党“更有执政准备”的客观能力。

而从侯友宜访美之行的团队组成来看,也可以看出侯营市府团队、竞选办公室和国民党中央、立法院党团逐渐完成整合,建立紧密连动默契的脉络。

不论是代表国民党中央为侯友宜进行“外交导航”的夏立言、铺就与美国国会和智库绵密互动的总策划黄介正,还是代表立法院与地方声音、以重量级立委之姿全程配同的江启臣,乃至于主掌媒体议程和素材准备的侯营亲信幕僚张其强、饶庆钰等,至少在外界面前,他们展现了厚积勃发,角色层次感分明,专业互为补充的团队形象。而许多七八年级世代的年轻幕僚穿梭前后,承担台前幕后的种种责任,也让人看到百年老店再造新血的初成。

这和出访时全程“一人秀”的柯文哲,或竞选决策风格仍不乏“孤鸟色彩”的赖清德相比,此前侯营为人诟病的令出多门、内争迭起,以及侯办与与国民党中央沟通不畅等问题,似已有克服迹象。

而朱立伦在侯友宜访美途中,更明言接受了侯友宜所提出的“3D战略”(吓阻、对话、去风险),即是自己所提出的“2D战略”(对话、国防)的进阶版和延伸。这也显示,朱立伦和侯友宜两人,至少在涉及外交和两岸层次的战略主张上,已完成了形式上的整合和衔接,不再各树一帜,化解了原本潜藏的政策主导权之争等尴尬。

此次侯友宜访美,时值在野整合进入关键节点的阶段。按照目前民调,宣布启动连署后的郭台铭尚未能展现充分的起跑气势,民调仍未突破两位数门槛。柯文哲则受高虹安案及近来话题性缺乏等影响,也陷入承压阶段,同侯友宜上下缠斗。未来数日所披露的民调,将可看出台湾大多数的普通选民,对此次学界和专业观察者给分颇高的侯友宜访美之行究竟是否有感。

如果前述的综合成果和形象呈现在更广阔的基层社会中具有扩散性和话题性,那么或许这次侯友宜的访美成果,将可成为他迈向整合最后一哩路、与柯文哲乃至郭台铭展开大谈判的起跑器。而侯访美后的波澜和发酵效应,也将在大约只剩最后一个月的整合窗口期里,扮演某种决定整合走向的“道岔”作用。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3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