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沈越:谁该为骗案损失买单?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3-09-24 07:45
沈越:谁该为骗案损失买单?

近几年,我们的身边出现了一种十分诡异的现象。

一方面,我们的实体社会依旧治安良好。根据盖洛普(Gallup)法律与秩序指数,新加坡是全球最安全的国家;阳光联盟(Sunlight AFA)的调查也显示,高达92%受访者认为,晚上独自行走在新加坡街头很安全。

然而,一来到网络世界,情况就开始走调。认为自己可免受伤害的受访者只剩66%;微软今年的全球安全调查显示,新加坡竟被列为人们最可能遭遇线上风险的前五国之一。

文化、社区及青年部长兼律政部第二部长唐振辉在9月21日的一场法律科技论坛上分享以上数据时,点明了我们目前所处两个世界之间的十万八千里。

仅以个人经验来看,近期每天都会在社交媒体、通讯应用、手机上接到五湖四海的来电、短信和留言。这些好办,一概用“三不”法则,即可保安全——不接陌生电话、不点未知链接、不给个人资料。

可是,骗局花样层见叠出,难保有一天不会“自投罗网”。近日,一名51岁妇女为买29元月饼而下载一款软件,怎料是个恶意软件而被转走近8万元,痛失原本用来支付预购组屋首付的钱。

妇女表示,被骗上当,自己有一定责任,但银行没及时发现户头交易异常,也理应负起责任。这句话,说中了无数网络骗案受害者的心声。

最近工人党主席、阿裕尼集选区议员林瑞莲就在国会提出休会动议,探讨如何公平对待因诈骗和恶意软件蒙损的银行客户。她认为,诈骗手法已愈发复杂,消费者没有足够能力招架,新加坡可考虑英国将落实的做法,除非有特殊原因,不然银行应全面赔偿诈骗受害者。

概括来说就是:谁该为骗案损失买单?

对此,担任金融管理局董事的贸工部兼文化、社区及青年部政务部长陈圣辉认为,必须平衡问责和同情,没适当问责就要银行全额赔偿,不公平也不可取,会削弱银行用户的警觉性与个人责任感。

羊毛出在羊身上,银行固然可赔偿诈骗受害者,但也可转嫁风险成本,到头来可能还会是全体消费者为少数受害者买单。

根据金融行业反欺诈技术服务商Feedzai的最新白皮书,买单者行列应进一步扩大,包括直接把受害者和骗子对接上的科技大平台。这就好比船舶漏油事故中,谁污染了海洋和环境,谁就有赔偿责任。前提是,银行若不想负全责,就须证明骗案的来源模式及追踪整个骗案的过程。

当然,从事后角度讨论难有止境,无法从根本解决问题。或许,赔付框架和科技防欺诈的发展更可期待。金管局将在下个月,就骗案赔付框架展开公众咨询,首先聚焦网络钓鱼诈骗。

在科技方面,以华侨银行为首的本地主要零售银行,开始为旗下手机应用设置防诈骗侦测功能,保护客户手机免受恶意软件入侵。本周,新加坡警察部队也公布官方与六家银行联手,利用自动化机器人流程技术识别潜在受害者,成功阻止超过4000人被骗,避免了逾1710万元的损失。

种种迹象显示,我们正在以更上游、更治本的方式应对网络诈骗,减少社会付出的惨痛代价。

回到新加坡两个世界间的巨大鸿沟,但愿我们日后的“网络街头”,能像实体大街般,夜半行走亦不惊。

(作者是《联合早报》财经组主任)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3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