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社论:关注食品价格高涨但无须过虑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3-09-05 07:45
社论:关注食品价格高涨但无须过虑

过去一个多月,印度先后宣布了所有品种的大米出口禁令,引发以大米为主要粮食的亚洲和其他地区一些国家的恐慌。一个立即反应是一些国家的米价为此上涨不少。据报道,印度决定采取这波行动,也是基于国内米价不断上涨,带动通货膨胀,同时担心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干旱冲击,影响国内粮产;明年将面对选举的印度政府,为了继续掌权,不得不采取断然手段,尽可能平息社会怨气。

然而,作为全球大米最大出口国,印度这一举措,难免牵动亚洲各国的敏感神经。进口白米的印度周边较贫困国家孟加拉和尼泊尔,以及从印度进口廉价碎米的非洲一些国家,已经深受其苦。很多市场观察者目前正密切关注,占全球三成大米交易的泰国、越南以及巴基斯坦三国的政策动向。

“阔别”七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可能打击很多国家的粮食收成。俄乌战争导致的其他粮食原材料供应紊乱,也加剧各个粮食生产国寻求自保的动机,限制本国出口。保障国人温饱为先,原是天经地义的事,也是一国政府的基本责任,但如此一来,国际社会在粮食分工方面显露的短板,就更加令人不安。大米供应短缺的相关问题一旦蔓延,将联动冲击其他粮食价格高涨,短期内对国际供应的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其实,半岛电视网站不久前访问的印度专家指出,印度每年生产的大米远远超过国内所需,国家也有非常安全的库存量,但价格就是降不下来。这现象在第二大大米出口国泰国同样存在。一些国际组织积极呼吁印度撤销有关禁令,以免扩大成国际粮食危机,更进一步打击仰赖进口粮食的贫弱国家。

尽管如此,基于新加坡和印度之间密切的战略伙伴关系,印度已决定允许出口大米至新加坡。对新加坡来说,这是新加坡长期与国际社会不同国家开展各种伙伴关系的积极意义的体现。不仅是大米,新加坡食品局长期以来开拓了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食品进口通道,新加坡因此能避免在某种食品或原料方面,过度依赖单一国家市场或供应源,进而降低或抵消可能因源头通胀而带来的不可测风险。

大米和白米都是新加坡民众主食,印度对新加坡的禁令豁免虽解除了可能的不利影响,但泰国和越南等产地价格的走向,厄尔尼诺现象对粮产国家冲击的程度,以及对其他食品价格的影响等等,仍值得关注。

虽然外部整体情况不乐观,分析师也多认为本地食品价格下半年仍将居高不下,但国人也无须过虑。一个主要原因是新元汇率坚挺,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新加坡抵消进口食品的高价格,减缓通胀速度。此外,新加坡进口食品和粮食种类多元,政府和专家一再提醒国人,采取自我调整的方式,改变饮食习惯,或者让餐饮种类更多样化,避免持续采购高价位的食品,而是从市面上多种多样的食物选项中,根据本身消费能力灵活选购。

通胀到某个阶段就会缓和下来,最近发布的消费价格指数(CPI)显示,新加坡的通胀确实已出现放缓迹象,官方也预计核心通胀将在接下来几个月进一步放缓。

过去几年,政府通过多种手段,协助国人应对生活费,都在民间获得不错的反响。除了长期施行的组屋居民水电和杂费回扣,还包括现金补助、保健储蓄填补、消费券和邻里购物券等等,都在实质上缓解了民众对家庭开支的担忧。食品价格只占家庭开支一部分,虽然不是大宗,但每天购买食材或在外用餐的人,都要接触到,因而更敏感,也容易牵动情绪。

政府部门长期密切留意物价对民众的影响,国人从很多政策的适时出台可见一斑。在上个月的国庆群众大会上,李显龙总理就释放了积极信号,政府正在研究能不能如国人所期待的,在明年“再慷慨一次”,给每个人多一点援助。果真如此,就是对通胀进行式的积极回应,也是化解民众生活压力的体恤措施。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3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