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艳:香港经济困境重重 决不能坐困愁城
来源:中评社社评
作者:林艳
日前,香港特区政府公布的第二季本地GDP按年下跌1.4%,这是继第一季度负增长4%之后,再次出现收缩情况。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也预告指出,全年经济增长预测也可能进一步由1%至2%向下调。我们以为,香港经济正遭遇逆风,复苏之路荆棘满途。香港社会各界应齐心协力、集思广益,积极寻找走出困境的思路与对策。
实事求是地说,回顾过去三年多时间,香港经济虽然曾在2021年出现过短暂的复苏势头,其他大部分时间皆处于收缩下跌状态,且至今尚未见到尽头。我们以为,造成香港经济困境的背后原因,既有来自内部因素的叠加影响,也与外部大环境的冲击息息相关。
从内部因素来看,一方面,乱港之年对香港经济的冲击影响巨大。 2019年修例风波引发的香港社会动荡和暴力冲突,导致香港各项排名急跌,使访港旅客人数暴跌,国际投资者望而却步,香港经济也因此出现10余年来首次负增长。另一方面,疫情反复阻碍了香港经济复苏步伐。如果说社会暴乱是击垮香港经济的第一张牌,那么在2020年初接踵而至的新冠疫情,对香港经济而言可谓“雪上加霜”,尤其是第五波疫情的暴发严重打击了香港经济。在疫情反复之下,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窒碍了香港内部经济活动,也阻断了联通内地的桥梁作用,更影响了香港进入国际市场。可以看到,因为通关的问题,香港旅游、会展、航空、零售等与对外往来息息相关的行业,至今都迟迟未能全面恢复。暴乱和疫情的叠加影响,对香港经济带来的伤害不可谓之不重。
从外部形势来看,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动荡加剧,全球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在增多。作为高度开放的小型经济体,香港必然无法独善其身。其中,有两大挑战值得特别注意:一是全球需求减弱和供应链紊乱的影响。众所周知,疫情大流行阻碍了全球化步伐,各国需求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全球供应链也出现不同层次的断裂。年初发生的俄乌战争,直接导致粮食和能源价格上涨,进一步加剧了全球供应链的恶化。所有这些,都对香港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转出口贸易产生了严重影响,这也直接反映在数据上,5月份香港出口量按年跌8.1%,进口量亦按年跌6.4%。
二是美国加息对香港经济带来的挑战。为应对通胀问题,美联储以及多国央行加大力度收紧货币政策,对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造成影响,香港也难以幸免。美国加息引发资金回流,给香港股市、债市等资本市场造成了极大压力;由于香港实行联系汇率制,金管局为保持汇兑稳定不得不多次出手入市,这将对香港的外汇储备构成严峻考验;美国加息倒逼香港不得不实施加息,这也将提高本地融资成本,对香港经济构成下行压力。
发展是香港的立身之本,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金钥匙。我们看到,发展减缓乃至停滞三年有余,对香港的伤害是巨大的,这种局面如果迟迟得不到扭转,对香港开启由治及兴的新阶段是极为不利的。回顾这几年的历程,如果说刚开始,大家还认为一些事件是孤立的、偶发的,是有转圜余地的、是可以用传统经济思路予以应对的,那么现在我们已经更加清楚地看到,这一切都是百年大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下的一种新常态,香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挑战期。
我们认为,在当前这一时期,必须要有十分强烈的“突围意识”,决不能坐困愁城。这是对整个香港社会智慧和力量的一次大考,关键要具有敢想敢试的新思维、决断力和行动力。比如,“内外不通”的通关窘境必须打破,要尝试一切可能一切办法,甚至可以考虑探索“一个社会、两种防疫制度”的灵活做法:对于与内地通关需求强烈的群体,应为之建立一套符合内地防疫标准的管控体系,根据其意愿将其提前纳入闭环管理,并相应请求内地对这部分人群的通关提供必要支持和便利;另一方面,对香港社会整体,可根据防疫实际能力、立足保持国际都会优势的需要等,建立一套以“守底线”为核心的防疫标准。又如,面对资金外流的问题,特区政府应该尽量考虑放开限制外部资金流入的措施,比如撤销楼市“辣招税”等,让更多资金可以进入香港,对冲资金外流压力等等。当然,这些建议只是抛砖引玉,我们期待和呼吁更多有识之士提出更多高见,以“非常时期有非常之举”的精神解决这几年来的“老大难”问题,想出一众新办法、打开一片新天地。
回顾历史,香港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就是因为稳妥应对了每一次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在化危为机中实现了经济一次又一次的转型,这也正是一代代香港同胞智慧和勇气的体现。我们相信,这一次,在爱国者治港、人心回归的大好政治形势下,只要各界齐心协力、集思广益,只要特区政府从善如流、敢于破局,香港就依然能够破难前行。我们期待,香港早日迎来冲破迷雾、拨云见日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