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国:美国华裔二代学习中文困境
观点碰撞
移民到英语和其他语言国家的华裔,多多少少都面临子女如何掌握中文,以及能把中文掌握到什么程度的问题。笔者曾亲耳听到从香港移居美国的餐馆老板认真地用华语说:我们是中国人,下一代一定要会中文;也听到来自台湾的移民说,她家的孩子,从小如果不说华语就没有饭吃,她就这样坚持强制孩子习惯说华语。
对于在美国出生或者10岁以前就随父母定居美国的华裔孩子来说,大环境和主流语言的影响,难免对中文的熟练掌握及自然运用造成很大干扰。现实当中,一个人习惯的语言往往是受周边环境的影响多于父母的影响,即使在中国国内,如果父母跨省迁移,孩子很快就从学校里学会当地方言,而父母则终身带着原乡口音。笔者曾见到有的华裔二代孩子,虽然在中文学校学中文,但绝大多数时候,一张口就本能地用英语表达自己想法,中文实际上很难成为自我表达的首选语言。但笔者也认识中文并不流畅,却致力于研究中国艺术的华裔二代学者。
事实上,不仅在美国成长的华裔二代在学习中文方面面临困难,就连不在美国出生长大,只是在美国读大学,然后留下来成家立业的小留学生,也更倾向于用英文。笔者在社交媒体交流中发现,来美国读研究生后定居的华裔友人,都只用中文相互聊天,哪怕英文是日常工作语言,但在美国读过本科的年轻朋友,都习惯用英文进行一般交流。也就是说,虽然中文仍算是小留学生的第一语言或家庭语言,但在社交时,他们已经不习惯用中文来自我表达。
由于外部环境对形塑语言习惯所起的关键作用,除非在华人特别集中的地方,第二代华裔几乎很难把中文口语和汉字掌握得尽善尽美。但这一点往往被中国友人所不解,因为他们坚持认为,华裔二代必须会说中文,而且得说得像中国孩子一样流利自然,无法想象国外的主流环境对达到这一目标的阻碍。
事实上,有不少华裔二代孩子对写汉字也产生畏惧和抵触情绪。笔者曾听来自台湾的父母谈到美国中文学校中文教材的一些瑕疵,比如,课本里的“扫地”这个概念,就不太容易被在美国出生成长,只知道吸尘器的孩子理解。
还有一个问题中国友人可能也不理解,即在美国的多元文化环境中,假如父母不是强力要求孩子掌握中文,孩子也可能仅仅把中文当成外语学习的一种选项;在多种选择中,华裔孩子既可能被美国更广泛应用的西班牙语吸引,也可能被较受欢迎的日语所吸引。
在中文尽可能纯熟之外,笔者认为,华裔父母应该更加注重下一代对中国的全方位理解。这种理解应该突破语言固有的基本交际功能,也适当突破“了解一种文化只能通过它的语言”这种绝对化的认知。华裔孩子可以发挥以英文为第一语言的优势,经由英文更加广泛和深入地理解中国历史、地理、政治、社会、思想及方方面面。由于西方社会资讯自由流通,孩子可以在父母引导下,通过各种媒介和视频对中国进行全方位了解。这种深度了解不是以语言和基础文化为教学目标的中文学校所能代替的。
华裔父母应该避免自己闭口不谈,把一切交给“中文学校”的做法,而是应该以自己的经历和视角,帮助孩子理解中国和中西方文化差异,帮助孩子欣赏包容多元的世界,确立自由、包容的进步理念,但同时又让孩子对中国文化与历史经验,以及现代转型,产生比一般美国人深入得多的同情理解。
由于种种原因,笔者自己的孩子也属于中文并不灵光的一类,这的确令人遗憾。但是,这个10几岁的孩子却对中国的诸多问题,如香港问题的历史渊源、文化大革命、海外新儒家的兴起、当代中国青年的汉服运动、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客家文化的起源、一带一路倡议等等,都产生强烈的兴趣,并积极上网查找资料,甚至还特别钦佩当代新儒家哲学家牟宗三。
在漫长的暑假中,笔者不断回答孩子关于这些论题的种种提问,协助查找资料、视频、解释概念、提供看法,也通过辨析西方视角和中国视角,帮助他摆脱英文媒体的局限,尝试多角度地,既从外部又从内部地看待中国。疫情前的两次中国之行,也帮助他实地参观名胜古迹,了解中国生活方式、城乡差异、南北差别、取得显著进步的以及有待改善的方面。
在这种暂时绕过“中文”的教育下,他首先产生对讲究人多热闹的中国生活方式的某种认同,和对中国问题的兴趣,然后由于搜求资料的需要,反过来主动学习汉语词汇和表达方式。另外,笔者也把香港老电影作为引导孩子进入中文世界的一种途径。周星驰的系列喜剧电影不仅有趣,而且可以借助字幕,帮助不懂中文的孩子自然地接触华语或者粤语。平时生活中,笔者也注意中西饮食结合,让孩子越来越喜欢中式烹调、中国茶饮和一些流行饮料,而通过中国商品包装,也可以继续识字教育。
在异国如何代代传承文化母国的语文,始终是一件考验人的事,笔者只是试图提出一种方式。在笔者看来,学好中文固然重要,但父母绕开语言的纠结,利用自己的经历和阅读优势,通过坦诚对话,引导孩子理智和分析性地直面多角度的中国,对中国本身产生深入和持久的兴趣,以及情感上的亲近,也是一种可行办法。只是由于这部分内容可能在一般中文学校教程之外,要仰赖父母更多的精力投入和引导。另外,不论作为第一代移民的父母如何定位自身认同,是情感和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还是“华裔美国人”,最终都应该容许孩子不受干预地确立自己的认同。
作者是美国阿勒格尼学院历史系副教授
由于外部环境对形塑语言习惯所起的关键作用,除非在华人特别集中的地方,第二代华裔几乎很难把中文口语和汉字掌握得尽善尽美。事实上,有不少华裔孩子对写汉字也产生畏惧和抵触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