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诚信:台海局势舆论宣传亟待整顿
张诚信
美国国会众议长佩洛西不顾中方多次警告和反对,执意访台。当其C-40C专机降至台北松山机场不久,中国外交部、全国人大等部委相继发表声明,强烈谴责美方背信弃义,严重侵犯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与此同时,东部战区已在台湾周边开展联合军事行动,中国人民解放军划定包围全岛的实弹演习区域,商务部、海关总署宣布了对台湾天然砂、柑橘等产品的进出口禁令。
鉴于美国和西方综合实力依然占优的基本格局,以及近期中国国内经济形势的不容乐观,此次中方的相对克制不失为合理选择,可谓是最大程度维护了自身发展利益。然而,中国的许多官方舆论宣传却是一大败笔,它们并未向公众有效传达对台政策及行动的意图,反而凭空制造了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当这种幻想的泡沫被现实戳破,政府公信力严重受损。
在佩洛西访台前夕,甚至更早之前,每每台海局势有风吹草动,以共青团中央、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环球时报》为代表的一批综合型官方媒体,加上各战区、各军种的军事类官方媒体,经常在微博、B站等社交平台上,大量发布有猛火打击画面的军演片段,辅之以“能打仗,打胜仗”“大好山河,寸土不让”“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严阵以待,听令而战”“备战!”等一系列热血沸腾的宣传口号,大有一夜之间就可摧枯拉朽一统山河之势,导致许多网友回复“大的要来了?”“今晚别睡了”等期待满满的语句。这些回复中不乏调侃,但也有信以为真或半信半疑的,因为之前已有网友表达了被“耍”的沮丧,可以看出误导已经产生。
有官方媒体评论员甚至发表长篇巨论,详细论述了解放军强硬阻止佩洛西专机访台的方式和过程,例如伴飞至台湾上空、贴身拦截、发射导弹击落等,虽然使用了“有权”“可以”等表述,却显露了信誓旦旦的姿态,并对信源的可靠性显得信心十足,更加吊足了广大网民的胃口。
前期的过度造势累积了难以承受的期望压力和承诺成本,一旦经受不起现实发展的检验,将遭到严重反噬。预想中的“统一战争”没有发生,伴飞、拦截、击落等行为也没有出现,打脸来得太快太猛。巨大的预期落差瞬间引爆当晚的舆论场。众网友倍感失望,怒喷“纸老虎原来是我们自己”“全是嘴炮,让我们怎么相信政府”“红线一退再退”“窝囊透了”……第二天,该评论员也不得不发文灭火,承认过失,表示愿意“当出气筒”。
由此观之,对台海局势的舆论宣传存在较大问题,具体表现为引导能力严重不足,没有实行有效的预期管理。似乎是知道了台湾问题在当代中国网民,尤其是年轻网民中具有极高关注度,上述官方媒体以通稿式的内容展开营销式的渲染和造势,甚至产生了流量至上的倾向,而没有正确引导公众认识台湾问题的复杂性,没履行好作为官方媒体的责任。
因此,有关台海局势的舆论宣传工作亟待整顿和改进。
首先,与其动辄渲染大战将至,不如合理降低预期,耐心勾勒“持久战”的路线图。诚然,对中国大陆而言,在台湾问题上,增强军事斗争意识和鼓舞斗争士气不可或缺,但要分清场合,而不是每每台海局势出现动荡,就机械地营造出大战将至的气氛,盲目煽动战狼情绪。如果单纯对比海峡两岸物质实力,要“解放台湾”并不难。但现实中的台湾问题从不是单纯的台湾问题,而是中美两大国甚至中国与西方阵营之间的博弈,牵涉到地区安全、供应链稳定、治理成本、体系对抗乃至整个国际秩序的变迁。借助一个外交事件取得重大突破甚至“一举解决”,是违反历史规律的。官媒应不断着重强调的是,只有通过自身发展进步积累长期优势,才能以最低代价实现两岸统一以及统一后的善治。
此外,相关舆论宣传还应与实际的对台政策和行为,尽可能保持一致,方能维持公信力。此次中方的反应符合一贯的思路与风格。历史上,在多个涉及核心利益问题上,中方都倾向于稳扎稳打,诉诸和平对话,同时以比较克制的方式进行反制,循序渐进地扩大控制范围。例如,在发出“勿谓言之不预”的最强警告而仍无效的情况下,解放军才发动了对印自卫反击战;今天,中方仍主要通过基建而非军力来加强对中印边境争议领土的控制力。
从“反修例”游行发展到大规模“黑暴”的半年里,中方并未派遣军警压制,而是耐心酝酿法律制裁措施,终在2020年中通过港版《国安法》,一举扭转乱局。无论是由李登辉赴美触发的1996年第三次台海危机,陈水扁官方策动的2005年“独立公投”,还是今年佩洛西访台期间,中方均通过军事演习予以震慑,而未直接实行军事打击,区别在于军演区的不断扩大,且不断接近台湾官方划设的“领海”。相关舆论宣传应结合这些历史案例,解读对台政策,才能让公众充分领悟国家长期战略,培养冷静观察、理性思考的能力。
作者是中国大外交青年智库特约研究员
前期的过度造势累积了难以承受的期望压力和承诺成本,一旦经受不起现实发展的检验,将遭到严重反噬。由此观之,对台海局势的舆论宣传存在较大问题,具体表现为引导能力严重不足,没有实行有效的预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