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张竞:危机如何落幕 对比当前与九六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2-08-08 07:56

来源:联合新闻网

作者:张竞

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佩洛西来访,果如事前各方所预见发展后果,北京强势应对台海危机再度登场,诸多媒体与学者专家在评论分析当前状况时,特别是在推估当前危机要如何落幕,都不免要对比当前情势以及战略环境与1996年时有何差异,并且前瞻思考后续将会如何发展?就此谨提出下列数点看法,祈请各方先进指正。

首先必须指出,许多政治观察家与军事评论者都认为,本次是中国大陆利用佩洛西到访台湾作为顺势改变现状口实,试图颠覆北京与华盛顿在台湾问题上之对峙态势与发言地位。甚至还断言等本次危机解除紧张情势风头过后,双方态势还是会回到原点,重新获得和平稳定。

但是此种看法并不算精准,在国际社会中权力架构变化与推移,在本质上是个逐渐累积发展之量变过程,许多在表面上看起来,特定事件会触动达情势发生剧变,成为颠覆国际秩序之转捩点,其实只是将既成事实摊在世人前面,而不是利用某个特定事件,才去扭转权力架构让态势产生变化。

所以北京与华盛顿对于掌控台海情势与发展前景,其客观实力早就明显消长;整个战略环境也产生变化,只是当事者未见得能够理解,或者是不愿面对现实,还是坚持其主观意愿来处理情势发展,所以才会逼到北京最后必须摊牌,将无情事实直接展现公开,同时也让华盛顿原先期待不必就此冲突完全落空。

其次就要谈到对比当前状况与1996年导弹危机,两者最大差异在于1996年时系延续1995年李登辉总统访美后续发展,北京希望运用武力恫吓来影响台湾选情与情势发展。华盛顿本身并非直接涉入事件当事者,因此在应对危机上具有相当大空间,整个发言地位也有所差异,因此派出航舰兵力干预情势发展,对整个国际社会来说,还算是师出有名不算理亏。

但当前紧张情势,却是由佩洛西执意出访台湾所挑起,就算拜登政府在事前曾明确表态反对,希望对此有所切割;甚至透过向媒体放话,将整个责任推到佩洛西个人,或是怪罪台北透过政治游说,主动邀请佩洛西访台,打算要撇清关系。

但国际社会绝对不可能相信美国是立场超然之第三者,因此在这个台海国际政治舞台,未来戏码不论是以武场摆出实力吓阻,抑或是透过文场协商沟通妥协,华盛顿在整个应对过程中,其立场与地位与应对1996年导弹危机来说,差异相当明显。

不过就1996年来说,当时台湾政府由李登辉所主政,在应对华盛顿时还会坚持本身立场,展现出相当程度主体性,因此在战略天平上就算不能任意让其推移倾侧,但毕竟还是有其不可忽视之份量,因此北京就算与其敌对,但却不得不重视其存在,同时华盛顿也不能完全对其不去买帐。

但就当前主政绿营团队来说,其对外关系以及两岸政策毫无主体性,根本就是让华盛顿予取予求,只能俯首听命毫无商量余地。在战略赛局棋盘上,被北京视为任人摆布之棋子,因此台北应对危机所采任何措施,根本就不被中国大陆摆在眼中,此种差异让台北完全丧失发言地位,更让应对情势完全束手无策。

最后就要谈到目前台湾政党生态与两岸政策,1996年时朝野政党在面对北京所采之两岸政策,基本上存在相当大差异,特别是蓝营各政党不论在朝抑或是在野,对比绿营诸多政党,确实是在应对北京以及追求未来关系发展轴向上立场分明;而此种差异性也让蓝营本身获得与北京周旋应对协商之主体性。

但在过去六年绿营执政下,透过各种法制规范来压缩两岸发展关系与对话协商空间,积极钳制任何追求国家统一社会融合之思想自由与言论空间,而蓝营在两岸政策与对美国关系上,却开始显露出信心崩盘立场松动迹象,开始东施效颦追随绿营政策基调,开始对华盛顿输诚效忠,误以为唯有搞定美国与北京对抗才有生机,因此大蓝逐渐变成小绿,让本身完全丧失主体性,并更让北京对其产生鄙视。

1996年导弹危机后,2000年政党轮替绿营获得执政权,但海峡情势持续动荡。整个情势开始重新发展契机,其实是到2005年由连战先生所率领中国国民党和平之旅,以及后续两党高峰会谈与透过新闻公报发表五点共识,才算获得开始恢复和平稳定机会;当时连战先生所展现道德勇气,确实让人认定其高超历史定位。

对比当前蓝营政党高层,不论就政治威望、掌控能力与诚信品格来说,绝对是难望连战先生之项背,再加上本身立场与政策遭致北京所轻视,当前绿营所主导规范两岸互动关系运作之法律枷锁,根本毫无可能与对岸重续前缘,稳定两岸情势。而且就目前看来,蓝营高层恐怕不但是本身无意如此,更是缺乏胆识提出降低对抗之两岸政策,因此只能扈从绿营声调,当个可悲合音天使。

未来两岸势必还是会继续走向对撞冲突,绿营执政者更是毫无可能自主与对岸协商,若是要被华盛顿硬逼上谈判桌,就势必会付出更高政治代价。假若台北本身不愿挺起胸膛与鼓起勇气,积极面对北京重新获得掌控两岸关系主导地位,最后必然会变成强权冲突炮灰,这就是甘当他人马前卒悲惨命运!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