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社论:港式资本主义要改良 50年不变非挡箭牌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2-07-01 11:19

来源:明报 社论

香港回归25周年,国家主席习近平相隔5年,再临香江。回首这5年,香港确是饱历风雨,放眼将来,如何振作向前、开启新篇章,特区政府任重道远。特区成立25年,经济总产值差不多翻了一番,贫富悬殊却在不断恶化,民生问题愈发尖锐,基层市民蜗居劏房令人揪心,凡此种种,皆显示港式资本主义出了大问题,经济成果分配并非雨露均霑,若不变革,必碍一国两制行稳致远。《基本法》列明香港资本主义制度及生活方式50年不变,不应成为延续港式资本主义高度剥削形态的挡箭牌。香港需要抛开新自由主义经济迷思,力保民生、助基层,特区施政长期向既得利益过度倾斜的情况,必须改变。

习近平疫下来访
突显对香港重视

香港特区成立周年,国家领导人“逢五逢十”来港视察已成惯例。虽然本港疫情回升,新增确诊连续两天逾2000宗,习近平伉俪依然乘坐高铁专列来港,亲身出席今早的庆回归暨新政府就职典礼,以及发表重要讲话。今次是疫情爆发两年多以来,习近平首度离开内地,虽然在港逗留时间短暂,但已充分突显他对香港回归25周年的重视。习近平考察武汉,谈到内地需要坚持动态清零,同时兼顾经济发展,科技自立自强尤其重要;昨天抵港后,习近平除了会见特区新旧政府人员及各界代表,也特意抽空考察科技园。

5年前习近平访港,提出“四个表率”及“四个始终”,一边呼吁搞好团结、关心青年、促进香港内地交流合作,一边强调要准确把握一国与两制的关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5年过去,特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动荡,又要面对疫情冲击。习近平昨天特别提到,过去一段时间,香港经受了一次次严峻考验,风雨过后,浴火重生,只要坚持一国两制,行而不辍,未来可期。香港是国家一部分,中央希望香港欣欣向荣,良好愿景能否化为现实,还看特区政府表现。


香港经济生产总值,回归以来增长接近一倍,然而反映贫富悬殊状况的坚尼系数却持续攀升。以往特区官方常自诩,香港是全球最自由经济体,但论贫富悬殊程度,香港同样位居世界前列。虽然近两届政府加强扶贫工作、引入最低工资等制度,可是对不少基层市民来说,只是杯水车薪。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搞不好定必不利香港长治久安。


过去10多年,香港政治激进化、社会泛政治化,部分人将民生问题简单归咎于内地人争饭碗、占用福利、炒高楼价,等等,渲染所谓「中港矛盾」、「大陆化」等议题。香港与内地民众生活习惯和想法有差异,矛盾确实存在,需要官方及时介入疏导,但无限放大炒作,只会一叶障目。

回归以来,香港社会经济变化巨大,涉及很多内外因素,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崛起是两个突出因素。香港传统上是西方外资进军内地的桥头堡,角色较为单向,近年则愈益成为国家「走出去」投放影响力的门户。国家愈站近国际舞台中心,世界就愈多中国元素。内地人、财在港愈益活跃,普通话、简体字使用自然增多,这是中国崛起改写世界经济秩序的结果。要说香港真正最大的问题,也许是没有好好善用经济全球化所创造的财富和机遇,改善财富收入分配,反而像很多欧美国家一样,任由全球化红利集中于小撮人手中,这几年欧美右翼民粹主义抬头,已充分说明财富过度集中是危险计时炸弹。

当然,香港民生问题积重难返,还有很多内因。最明显就是本世纪初,特区政府停止造地多年,导致公私营房屋供应出现断层,楼价愈飚愈高,公屋轮候时间愈来愈长。供楼租楼开支,占去很多市民及家庭大笔收入,基层家庭上楼无期,只能蜗居不足百呎劏房、支付不成比例租金,饱受剥削;劏房户子女成长环境恶劣,“输在起跑线”,结果就是加剧世代贫穷。说房屋问题是香港贫穷问题癥结所在,绝不为过。

贫富房屋问题相交缠
放任经济剥削碍民生

《基本法》第5条列明特区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50年不变,不等于可以对港式资本主义高度剥削的状况置诸不理。1980年代,新自由主义经济主张在英美大行其道,强调小政府大市场、私有化、去监管,之后的经济全球化某程度亦是建基于此,然而实践经验已说明,这套经济模式会令贫富悬殊显著加剧,可是在香港,新自由主义却长期被奉若“真理”,一谈到提高最低工资、规管劏房租金、加强退休保障等,总有一些既得利益者站出来,以“有损自由市场经济”、“破坏营商环境”一类理由大力反对,至于政府方面,虽然官员近十年八载已不再谈“积极不干预”,但在很多问题上,实际仍跳不出旧思维,全民退保无疾而终、强制医疗保险变成半鹹不淡的自愿医保,都是例子。

内地社会主义制度,过去数十年不断自我革新,变化巨大,反观香港资本主义这一制,却缺乏自我完善动力,未有与时并进。由港英时代到特区政府,权力结构长期向工商界及既得利益严重倾斜,无论土地房屋还是民生工作,政府每每受制于既得利益,导致改革极难推展。去年中央修改香港选举制度,落实爱国者治港之余,同时亦强化了行政主导地位,政府施政,理论上不再像昔日容易受到小撮人掣肘,大刀阔斧改革民生,机会在眼前,能否干成事,就要看新政府的决心。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