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社论:通货膨胀缓和的判断与展望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2-06-30 09:19

来源:台湾《工商时报》

工商社论

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对原油、原物料、农产品、大宗物资的需求攀升,加上全球在疫情期间的缺柜、塞港,造成供应链断链,以及最近中国大陆的封城、俄乌大战的持续,导致全球物价上涨失控。美国的物价上涨率在5月来到8.6%,仍处于高点。台湾5月物价上涨率为3.39%,扣掉油价、蔬果价格的核心物价也有2.60%,通胀蠢蠢欲动。

通胀可能持续上涨的原因包括:一、俄乌战事一日未解,油价、大宗物资的上涨不会缓和,通胀下滑的几率低;二、美国联准会错失了通胀目标区间的2~3%,由于通胀有预期心理,货币政策、升息效果又有落后性,因此,欲控制通胀恐怕没有想像中简单;三、若干比较有黏着性的物价,如交通、汽车、租金等的上涨,之后有向下的僵固性。

不过,为了因应通胀,美国联准会大幅升息,升息速度又快又猛,可能会抑制终端的需求及整体经济的成长,通胀就有机会趋缓,但这是以经济成长下修为代价。

不少人判断通胀已接近高点,央行也认为台湾今年的通胀在第四季会下滑,全年通胀率在2.7%左右,明年则有机会再回到2%以内(1.7%)。但究竟有哪些预警指标,可以看出通胀的上涨会趋缓呢?

首先,我们可观察中国大陆的经济成长率。原因在于,中国消耗全球40%至60%的工业金属、20%的能源以及1/6的粮食,因此,中国大陆经济的兴衰,左右全球大宗物质跟原物料的价格。

最近由于中国不少城市封城,加上内部结构调整,经济成长率预测已由5.5%下修至5%以下。大宗商品价格的走势也开始横向盘整。根据以往的经验显示,中国大陆在2021年下半年经济开始转弱,因此,如以一年到一年半的落后影响观察,通胀最快在今年第四季,最慢到明年第一季通胀就会逐步缓和。

其次,生产者物价指数(PPI)的变化。美国5月的PPI较4月成长0.8%,年增率为10.8%。台湾也自去年4月起每年都逾10%的PPI年增率。根据央行的分析,欧美大型经济体PPI传递到CPI的幅度在25至26%,并具有持续性的影响。反之,像台湾、新加坡等小型经济体进口物价通常以出口为主,所以PPI对国内CPI的传递程度大概只在12至14%,影响较小而且较不具持续性。因此,观察PPI的变化程度,也可以了解到物价上涨率的持续性。

再者,美国10年公债殖利率的变化,也是重要参考指标。最近美国10年公债殖利率由3.2%滑落至3%左右,由于10年公债殖利率对通胀相当敏感,因此,也多少反映市场通胀触顶、即将滑落的看法。不过,最近殖利率又再度回升,代表对通胀不确定的忧虑。

另一个指标是“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未来六个月的展望。台湾5月PMI的未来六个月展望指数,重挫至44%,同时,六大产业对未来展望指数均低于50%,代表产业对未来景气的看法转趋保守。主要原因在于库存高、上游涨价,中下游却无法转嫁消费者,以及利润趋薄的风险。也意味着通胀可能会抑制终端需求,而使通胀率下滑。

但更需要担心的是,随着俄罗斯、乌克兰之间的紧张态势,原油价格曾一度飙升至1桶120~130美元之上,5月回跌至100美元上下,但最近又回升向至120美元靠近。只要俄乌战事一日未解,物价上涨压力仍在。

另一方面,就长期而言,全球推动净零排放,在减碳过程中,可能使生产流程的成本涨升,以及替代能源的额外增加成本,也会提高未来物价上涨的几率,值得我们审慎观察。

在政府的货币政策因应上,鉴于最近台币的贬值,可能驱使进口物价进一步上涨。而且已扩散至原物料、石化、大宗物资及服务业等产业,升息恐怕是不得不然的选择。不过央行的升息必须先快后慢、先大后小,才能打击通胀的预期。但经济下滑也是关切的焦点,虽然不是央行的首要任务,但升息之后,央行可以再观察台湾经济成长的速度、国际升息的脚步,酌予调整升息的步伐。最后,单凭央行也无法完全解决通胀问题,财政部对进口关税、货物税的减免;经济部对数位转型、净零排放等相关投资,提供租税优惠的规划,也是降低通胀的可行方案。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