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张竞:务实审视印太经济架构的战略效应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2-05-22 10:07

来源:联合新闻网

作者:张竞

美国总统拜登启程出访韩国与日本,在首度出访亚洲行程安排中,预定在东京与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会晤后,将会宣布成立由美国所倡议主导,以“印太经济架构”(IPEF: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为名之经济组织,将成为全球政治评论者与战略分析家所关注之焦点。

尽管从去年11月美国宣布将筹组“印太经济架构”开始,美国商务部长曾经向国会表示,此项经济组织系为加强美国与印太地区经贸伙伴间之商业与经济关系,其目的与中国大陆并无任何指向关系,但此种说法显然与全球各国所认定“印太经济架构”之基本性质有所落差。

尽管美国拜登政府团队亦曾透过许多声明与政策论述,指出此等经济组织关系将针对贸易过程便利化、建构数位经济与技术标准、强化供应链稳定韧性、落实节约能源降低排放与洁净能源,并就共同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制定劳工标准与劳动基准规范等领域,但绝非指向关税减让与调整;但是诸多媒体与国际政治专家看起来并未采信美国政府如此表态。

由于华盛顿与北京在诸多议题上存在着矛盾,拜登政府上台以来,显然并未有效改善双方在特朗普主政时期所遗留之紧张关系。此时拜登出访希望透过“印太经济架构”在经济贸易面向上有所作为,建构由美国所倡议领导之经济组织,相关安排是否刻意指向北京,并且排除拒绝北京参与其事,自然就引起各方关注。

但在拜登启程前,媒体指出针对“印太经济架构”相关幕僚作业以及后续与他国协商谈判,美国政府已经进行人事安排,选定曾参与“跨太平洋伙伴协议”(TPP:Trans-Pacific Partnership)协商作业之袁晓楹(Sharon Yuan)担任首席代表统筹全案,看来确实是有备而来,箭在弦上蓄势待发。

假若吾人要从强权对决较劲角度来定位北京与华盛顿未来关系走向,再将“印太经济架构”视为华盛顿巩固盟友,排除与降低北京经贸影响力之政策工具,吾人就必须从以下数个角度切入,务实审视“印太经济架构”所可能产生之战略效应,绝对不能自以为是地诠释“印太经济架构”战略意涵,并且高估其所能够透过与他国合作,借由经贸运作过程所能产生之战略影响力。

首先吾人必须辨识出在当前全球各个不同多边与双边经贸合作体系架构下,究竟还有多少空间可容“印太经济架构”挥洒运作?诚然随着科技发展与经贸运作型态变化,总是会不断创造出经贸合作议题与项目,但许多经济与贸易基本法则并未因此受到颠覆,国际强权在生产制造、金融服务、科技水准以及市场规模上各有其利基,不论“印太经济架构”要如何透过议题项目创新来施展影响力,究竟还有多少空间可供其切入,确实是值得观察与思考。

其次就要指出,不论是何种层级之经贸协议体制,从最基本之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甚至赓续发展到共同市场或是经贸同盟,其最主要功能是强化成员国内部间之相互贸易往来,不论其系针对制造业实体商品,抑或是服务业金融投资,透过人员、商品、服务、资本与资讯等面向之自由流通,其主要受惠对象与指向目标是其成员国,但绝对不是借由此等机制排除拒绝,甚或是封锁该经贸体制外之其他国家与其成员国家之经贸往来。

基于此种基本理则,吾人绝对不可认为“印太经济架构”足以作为封杀或是遏止中国大陆对外经贸往来之有效机制,所有经贸组织都无法用来作为国际社会相互对抗之政策工具,许多将经贸组织视为比照冷战时期集体防卫之军事组织,产生锁定特定对象进行抗衡封锁,根本上就是搞错戏码。

国际社会战略专家与媒体此种谬思臆想,原先存在于“跨太平洋伙伴协议”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RCEP: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相互编组形成阶段;政治评论家将其投射成由美国所率“跨太平洋伙伴协议”与中国大陆所主导“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相互对抗,根本就是在编织堂吉诃德挑战风车之自我欺骗剧本,但目前面对华盛顿倡议“印太经济架构”,此种幻梦思维再度复燃,吾人必须避免再随之胡乱起舞。

台湾社会面对中国大陆崛起所产生之经济与战略压力,再加上未能顺利往来稳定两岸关系,确实是充满各种由焦虑所形成之急躁惶然恐惧心态,所以会很极端地以情感投射方式,如同溺水者奋力抓紧水面枯木,希望透过某些期待来释放纾压;但若是期待华盛顿建构“印太经济架构”是用来封锁或是抗衡北京,将绝对会是找错菩萨上错香!

最后还是要提醒,不论拜登针对“印太经济架构”起手式多么高调出场,吾人是否要参与加入,还是要精打细算权衡得失。毕竟硬著头皮去与高大上攀关系,还不如假踏实地经营好对外经贸关系;经济贸易现实无比,面子是不能当饭吃,持盈保泰才是维持战略实力重要关键!

作者是中华战略学会研究员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