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柏文:蔡英文何以能躲过民调崩盘?
曾柏文
5月20日,蔡英文担任中华民国总统满六周年。由台湾民意基金会公布的最新民调显示,施政支持度为46.2%。对比于前三个月各家民调平均51.6%的支持度,蔡政府对近期本土疫情升温的准备不足,小幅损及声望。
不过同样是执政六周年,2006年5月的陈水扁只剩25.4%支持度(年代电视);2014年5月的马英九才刚经历太阳花运动的冲击,民调更来到尴尬的17.4%(台湾智库)。蔡英文对比于前两任,在民意支持上显得更为稳健。
何以致之?人言各殊——绿营或许归功于蔡的路线与领导风格,蓝营则不免质疑是蔡善于媒体收编、带动网络风向。不过除了蔡英文本身功过,她所面对的内外局势,也与前两任总统有关键的差异,值得思索。
国际局势的逆转
首先从最宏观的尺度,蔡英文是台湾首位碰上全球化逆流、中美对峙升高的总统,并从中享有新冷战格局的经济与外交红利。
过去的陈水扁、马英九在执政期间,都必须力抗全球化所带来的经济风险——例如陈水扁上任后,就遇到网络科技股泡沫破裂,台湾数十年来首次的经济负成长;马英九上任时,更撞上美国次贷风暴引爆的全球金融海啸。从长线来看最棘手的,是持续改革开放的中国市场,对台湾资本、技术、人才的磁吸效应,持续掏空台湾的产业动能与信心,并带来长期的薪资停滞。早年李登辉的“戒急用忍”,就是在因应这个结构压力踩煞车;陈水扁则透过“南向政策”,尝试绕过中国大陆走出另一条路;马英九的战略,则是反向透过推动两岸交流,减少台湾连结世界的政治阻力。
对比之下,蔡英文面对的是完全不同的时空。她在2016上任那年,就发生“英国脱欧”与“特朗普当选”两件象征着全球化浪潮逆转的指标。同时,在习近平主政下的中国,也逐渐翻转过去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所遵循的“韬光养晦、改革开放”道路。2018年的中美贸易战、2019年香港反修例运动的冲撞,则逐步揭开中美新冷战的序幕。
中美贸易战带动全球供应链重组,驱使许多外销欧美市场的台商,把生产线移回台湾,也带动台湾的经济成长。习政权的战狼外交、对香港民主的强势针对,则反向巩固了台湾对自身自由民主的认同珍惜。中美新冷战结构的浮现,更把在全球化年代逐步边缘化的台湾,推回世界舞台的中央。
也正是迎着这三道气旋,蔡英文即便在执政最初民调也曾低迷过,却仍能在2018年底的地方选举重挫后,迅速以“辣台妹”的新人设、“抗中保台”的大旗,以及“勇敢自信、世界同行”的口号,赢得连任并巩固延续至今的民意支持。
反对力量的局限
再者,从政治竞争的层次,蔡英文也享有比前两任总统更多的余裕。陈水扁在任期间,一直面对朝小野大的掣肘,后期还爆发国务机要费争议,引起民进党前主席施明德发起的红衫军行动,腹背受敌。马英九在位期间虽能掌握国会,民进党支持度也长期未见起色,但同时迅速发展的社群网络,却串连出一股股不隶属于任何政党、野生、反建制的批判力量。从2012年反媒体巨兽、2013年洪仲丘案抗争,到2014年的太阳花,不但对马政府的挑战不断,更孕育出后来包括柯文哲、时代力量等广泛的“第三势力”。蔡英文则相对幸运许多。2016年当选总统的蔡英文,享有国会绝对多数的奥援。当时包括柯文哲、时代力量党团等第三势力,都算是一起击败国民党的友军,彼此也仍和善。国民党惨败后,党权转到统派色彩浓重的洪秀柱手中,在政治光谱上更显边缘。
其实蔡政府上任后,先是“年金改革”令不少军公教感到受辱,两岸关系也冲击基层农渔摊商生计,接着同性婚姻冒犯保守社群,《劳基法》二修同时惹恼劳资,而能源政策与空污带来的不满,更造成声势低迷。然而当时汇聚这些不满的,却是以“卖菜郎”形象重返政坛的非典型人物韩国瑜。随着韩背弃市长政治承诺,挑战总统大位失利后再被罢免,个人的暴起暴落,也连带打包重挫了这些反对声浪。2020年韩国瑜惨败,造成深蓝支持者的创伤;渴望报复的好战情绪,更持续箝制着蓝营。此后国民党虽经江启臣、朱立伦的力图改革,也在政党制度章程、论述与经营上做出许多突破,至今仍难走出“安抚深蓝、团结党内”与“扩大中间、青年选民认同”的矛盾。
每当国民党有朝政治光谱主流靠近的努力,党内总有人嘲讽这是“拿香跟拜、没有战力”,甚至指控党中央“被绿营渗透”。当党中央因应蓝营基层要求,对蔡政府施政强势抗争时,又易招致外界“不理性”的观感。
另一方面,走向连任的民进党,也更吝于与第三势力分享资源。它不只策反吸纳了时代力量、社民党的指标人物,也与柯文哲决裂;几个小党更难有效形成制衡力量。
综上,蔡英文外有国际局势变迁的助力,内有政治对手分裂带来的余裕,而能在执政六年,任期来到四分之三的时刻,仍拥有远高于前两任总统的民调支持。但稳健的民调数字,却可能掩盖了蔡政府执政的若干缺口:
高民调下的执政缺口
首先,以蔡政府自豪的防疫而言,不管是去年德尔塔疫情时的“缺疫苗、缺筛检量能”,或是今年奥密克戎大暴发时的“缺快筛、缺规划配套”,一再显示蔡政府并未做到所宣称的“超前部署”,反而在初期防疫成功的自满中,欠缺与时俱进的风险判断。
其次,这种风险规划的不足,也常见于蔡政府其他政策。例如近年台湾常停电,虽然每次都能归咎于某些意外;但究其根本,还是在于民进党能源政策长期基于若干“过于乐观”的假设,造成整体电网容量、台电人员的过度紧绷。像2020年的缺水危机,2021年的太鲁阁号列车事故,也都让外界质疑蔡政府官员风险意识的不足。
再者,从“口译哥”的破格任命、私烟案、监察院人事,到近期华视出包凸显的公广集团人事任命,蔡政府常陷于各种“用人唯亲”的指控疑云;在媒体文化界,也常传出各种标案、补助、准驳“先看颜色”的传闻。加上以政府预算组织网军,在争议事件中牺牲基层文官的事件,这些印象对文官体系士气的打击,与对自由开放价值的妥协,都应正视。
最后,蔡英文在中美冲突中单押一方,处处高调展现“抗中”立场的做法,虽有利于巩固民意支持,但也难免鼓动大陆政府武统鹰派在北京的声势,推升两岸战争风险。不管是政府风险规划、基础设施的韧性、社会公正的信心,以及台海安全平衡,都对台湾永续发展十分重要,不应被一时民调遮蔽。
作者是台湾的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特约副研究员
蔡英文面对的是完全不同的时空。中美贸易战带动全球供应链重组,习政权的战狼外交,中美新冷战结构的浮现,促使蔡英文赢得连任并巩固延续至今的民意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