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孙晓波:高调“抢人”背后,这个首府急于图强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2-04-25 07:55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孙晓波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以市花丁香命名、意在“抢人”的“丁香扎根计划”,近日在呼和浩特正式启动。

根据计划,从4月中旬开始,呼和浩特将结合就业、创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实施“职场引航”“千企万岗”“引贤纳智”行动,以期推动实现“三年10万大学生留呼工程”。

据悉,对于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符合条件的最高可申请50万元(人民币,下同,10万新元)的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呼和浩特全年预计为高校毕业生发放贷款5000万元。

“我们希望每一位大学生都可以像丁香树一样,在青城向下深深扎根、向上坚挺生长。”呼和浩特市人社局局长成红亮说。

呼和浩特位于大青山脚下,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因此别称“青城”。用市花命名“抢人”计划,呼和浩特对人才的渴求溢于言表。

不断加码的“抢人”政策

事实上,这并非呼和浩特第一次出台“抢人”政策。

2018年各地“抢人”大战最火热的时候,呼和浩特就出台了政策,内容包括放开落户、创业补贴、购房补贴等。

其中,中专及以上毕业生均可落户;成功就业或创业的博士、研究生等,在呼首次购房可享受最高10万元的购房补贴。中专及以上毕业生即可落户的“低门槛”,引发关注。

2019年4月,呼和浩特又印发了《大学毕业生安居工程(试点)实施办法》,提出本科及以上的应往届毕业生(往届三年及以内),满足一定条件可半价购房。

大学毕业生半价购房,这在当时的“抢人”浪潮中可谓“大手笔”,曾引起轰动。

作为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呼和浩特在2021年全面放开人才落户限制。2021年3月31日,呼和浩特官宣六条落户新措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大中专毕业生申请落户,不受合法稳定住所、合法稳定就业、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居住年限等条件限制”。

这一落户政策,被解读为“零门槛”落户。

同年7月,呼和浩特再度出台《吸引人才政策10条》。这也被称为呼和浩特最大诚意的新政。新政从人才引进、购房补贴、创业贷款,到便捷医疗、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父母养老,都提出了相应措施。

此番“十万大学生留呼工程”,可以说是呼和浩特在此前人才政策基础上的补充和加强。特别是给予高校毕业生更多的政策倾斜,在创业担保贷款支持的力度等方面,也不断加码。

中国新闻周刊从呼和浩特就业服务中心了解到,过去两年呼和浩特累计向359名高校毕业生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247万元,其中2020年共为198人发放3222万元;2021年共为161人发放2205万元。

“丁香扎根计划”明确对于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符合条件的最高可申请5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支持,由财政给予贴息。

据呼和浩特市就业服务中心创业服务科工作人员李诚介绍,这一额度较人社部的标准(20万元)高出30万元。

而呼和浩特全年还预计为高校毕业生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000万元,这一数字是过去两年发放额的总和。

呼和浩特市就业服务中心副主任邢满红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丁香扎根计划”是呼和浩特打造“宜业首府”三年行动计划的配套项目之一,目的是让更多的高校毕业生留在首府,建设首府。

中国新闻周刊了解到,呼和浩特今年还要筹集1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帮助以大学毕业生为重点的新市民、青年人降低生活成本。

据悉,今年呼和浩特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重点之一,就包括“城区人口持续增长、全市人口规模继续扩大”。

呼和浩特市长贺海东在谈到如何提升首府竞争力时曾表示,“到2025年,城区人口要达到300万;2030年,全市人口要达到400万”。

高调“抢人”背后

据教育部预计,2022届高校毕业生1076万人,首次突破千万,创下历史新高。千万大学毕业生,该往何处去,正成为当下热门话题。

此时,呼和浩特高调出手“抢人”。有分析认为,这背后的原因正在于其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双重尴尬。

2021年呼和浩特GDP实现3121.4亿元,同比增长6.5%,但总量和增速在全区排名第三,是中国唯一GDP总量排名本省(区)第三的省会(首府)城市。这对于一个首府城市来说多少有些尴尬。

近年来,呼和浩特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甚至低于全国水平。2013年之前,呼和浩特的GDP增速还维持在10%以上,2013年起便跌破两位数,2017年之后明显减速,已连续5年跑输全国。

分析认为,呼和浩特经济增长乏力的原因,在于其二产占比低,三产又缺乏优势。2021年,呼和浩特的三次产业比例为4.4:33.7:61.9,服务业占比超过60%。

从产业结构上看,呼和浩特的二产不仅占比较低,且没有什么优势。目前呼市的六大支柱产业,分别是食品加工、电力能源、石油化工、生物医药、光伏材料和电子信息,规模相对都不大,且较为低端。

而从更能体现城市发展水平的人均GDP指标来看,呼和浩特在全国省会中能排在中等偏上,但在内蒙古只能排在第五。2021年,呼和浩特的人均GDP达到8万9828元,远低于鄂尔多斯、阿拉善、包头和乌海。

不仅如此,呼和浩特人口规模在区内也仅排在第二位。2021年末常住人口为349.6万人,虽比上年增加4.1万人,但仍低于赤峰的401.9万人。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呼和浩特在人才政策上不断加码,但效果似乎不甚理想。2018年和2019年,呼和浩特户籍人口的增量都在3万人左右,只比前两年的2万略高一些。

“作为首府,呼和浩特最缺的就是人口规模。”在呼和浩特籍的中央电视台品牌顾问、品牌战略专家李光斗看来,呼和浩特是“人才盆地”,要实现振兴,首先要人口聚集。

当然,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抢人”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如何把人留住、为城市发展“添砖加瓦”才是关键。

2020年,曾有机构就“什么样的城市能够留住年轻人”开展问卷调查。从4000张问卷反馈的重要度排序看,影响年轻人选择的前三大因素分别为:收入性价比、工作机会和居住便利度。

但遗憾的是,呼和浩特在这三方面优势并不明显。以收入性价比为例,2021年呼和浩特人均可支配收入4万2277元,在省会城市中位居中下游,在内蒙古也只排在第五。

从年轻人最大的消费支出——买房来看,在呼和浩特买套房需要不吃不喝工作九年多。

数据显示,呼和浩特2021年上半年的房价收入比(即住房价格与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的比值)为9.5,比新一线城市长沙(8.5)还高出不少,也远远高于兄弟城市鄂尔多斯(6.7),并不占优。

而从工作机会来看,呼和浩特的优势产业都属于较为传统或低端的产业,对年轻人吸引力不强。在头部公司方面,呼和浩特仅有2家中国500强企业。

虽然2021年有三家企业分别在港交所、北交所、上交所上市,实现了9年来呼和浩特本土企业上市“零突破”,但没有知名的互联网公司,也没有培育出独角兽企业,年轻人很难在此找到广阔的发展平台。

有分析认为,要想提升人口吸引力,实现经济翻身,归根结底要在创造优质就业机会、增加公共服务以及降低生活成本等层面下功夫。显然,在这些方面,呼和浩特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弱首府”如何图强

呼和浩特是一座典型的“弱省会”城市。

2021年呼和浩特GDP首位度仅为15.22%,在27个省会城市中排名倒数第三,仅高于南京(14.06%)和济南(13.76%)。在强省会(首府)时代,呼和浩特市得到内蒙古的支持更大、更具优势,但在2021年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

而从人口首位度来看,呼和浩特也仅为14.67%,比GDP首位度还低。呼和浩特的人口总量,在全国省会中排在倒数第五,仅高于银川、海口、西宁和拉萨。

与内蒙古自治区其他城市相比,呼和浩特经济一直被兄弟城市“力压一头”——早前是包头,后来是鄂尔多斯。2021年鄂尔多斯以3262.9亿元稳居全区GDP榜首,包头排名第二,呼和浩特与鄂尔多斯足足相差832个亿。

《呼和浩特日报》今年年初一篇题为《“强首府”是政治使命》的评论文章称,“龙头”舞不起来,整个“龙身”就乏力,“强首府”已成为全区的强烈共识。

今年2月,呼和浩特市长贺海东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呼和浩特已经到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

为改变这一现状,“十四五”开局以来,呼和浩特开始实施“强首府”工程。去年11月公布的《呼包鄂乌“十四五”一体化发展规划》提出,发挥首府龙头带动作用,提升城市群中心城市地位和首府首位度。

据悉,呼和浩特“十四五”的目标是GDP突破4000亿。五年增长1000亿,对其他首府城市而言或许太过容易,但在呼和浩特这样一个工业基础薄弱的城市来说,无疑是有压力的。

在内蒙古经济学会副会长、盘古智库青城研究院副院长周海峰看来,吸引人才是一方面,“这是个基础”。

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近10年来呼和浩特上市的企业非常少,如何在培养本地企业成长的同时,引进一些大的企业落地,并跟当地经济一块成长,是呼和浩特应该着力的地方。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