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胡林生:理论和实践的验证 ——论华语和方言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2-04-25 07:55

文化视角

4月18日,《联合早报》言论版刊登了张森林先生的大作《方言和华语之辩》。4月23日,又拜读了庄永康先生的大作《华语华文的传承大任》。读后感到无限欣慰,总算阅读到热衷华文教学的有识之士,对一些专业而又敏感的问题,能深入探讨、切磋。进行学术交流,意见自然不尽相同,敬佩指教之余,内心十分感激。

方言和华语,本来是语言学上的专业课题,一旦涉及教学实践,就会跟家庭用语、语用环境、实用功能、文化传承、思想意识和价值观等环节关联。所以,针对方言和华语的学术讨论,如果能依据语言学习理论,加上许多扎实的研究案例,自然会有更客观和精准的结论。

华语和方言都是地方语言,但同宗同源,来自于古汉语系。经过历史上多次民族大迁移,加上语言本身的发展变化,形成目前七大方言的格局。拙作《方言的消失是历史必然吗?》是针对《海峡时报》一篇读者的文章《方言问题难说清楚》而写的读后评论。其中固然有不够详尽之处,唯恐引起诸多误解,特此把一些观点明确再申论一番。

华语和方言的对应关系

首先,是有关华语和方言的对应关系。语言学家对方言跟华语有很紧密的对应关系,已有明确结论,例子众多,不必一一赘述。问题是,这些对应关系对华语文的学习能否起正面作用?在构词、句法和语音的掌握上,方言是否给华语的学习提供基础的概念或框架?或者,方言的构词、句法和语音,在华语学习时是否会起干扰作用,而造成混淆杂乱的学习后果?

要厘清方言能否以技术转移(skills transfer)来进行华语学习,我们不妨从两批学生的学习业绩中作对比分析,找出相关系数。一批学生家庭用语是方言,另一批是英语。我们检查两批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到五年级的华文成绩,讲方言的学生是否都比讲英语的优越。我们也可以做作业错误分析(error analysis),找出有关学生在构词、句法、语音上的错误,以验证方言是否成为华语学习的助力或是干扰的障碍。

语言学家袁家骅说:“方言间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照例是大部分相同的,……由于语音历史演变的结果,面貌未必相似。”《汉语方言概要》如果硬要把华语和方言说是毫无关联的两种语言,观点显然不能立足。

其次,是有关华语和方言的影响深度和广度。

华语和方言对族群文化的影响有不同的深度和广度,尤其是有关传统思想意识和价值观方面,可说因人而异。对一般普通华裔子弟来说,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尤其是对思想意识和价值观的理解,无论从家庭熏陶浸濡和家长的教诲中,获益确实要比从学校课本里蜻蜓点水式的文化知识灌输更为扎实深厚。

当然,其中也有少数有高深华文学历的华文精英和知识分子,他们可以通过不同渠道和技巧,如参与社群的文化活动,阅读有关文化资料,来汲取传统文化精髓,提升自我的传统文化认知水平。这些华文精英的文化认知,无论是引经据典,还是查询资料等,已经属于高层次意识形态的思维辨识活动,远远超越华语和方言的应用工具范畴。所以,我们很难单单以华语或方言角度来衡量,鉴定到底是方言还是华语的影响力,哪个应用工具更为深广。少数华文精英的杰出表现,不能完全否定方言对大多数华族子弟的文化积淀和影响力。

目前的华文教学,大部分学生在中学毕业后就跟华文脱节。传统文化认知水平的深浅高低,大家皆心知肚明。财政部长黄循财曾表示,各个族群都有文化断层之虑。如果我们仍坚持说华文学习对他们的传统思想意识和价值观比方言更深更广,的确难以令人信服。

最后,是有关双语多文化的国策问题,在《方言问题》一文里,作者一再强调,方言的消失是大势所趋,国人不必耿耿于怀,又说华文学习困难重重,学生不在乎方言的消失。我因此提出自独立建国以来一直奉行近60年的国策,来做建设性的提醒,言外之意,这个近似“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语言”的建国愿景,已经跟新加坡奉行的“双语多文化”建国原则背道而驰了。

我坚信,没有任何新加坡华族会否定华语作为新加坡华族各社群共通语的必要性。事实上,推广华语运动的显著成就,可说有目共睹。华语早已成为华族不同方言社群的共通语。可惜的是:扎根于方言的社群文化,由于“少说方言”的偏颇主张,而逐渐淡出华族各方言社群的舞台。

这严重影响了华族整体的文化实质和内涵。更难以接受的是,华语登上共通语宝座之后,却无法取代方言,引领各个社群,成为大多数华族的家庭用语。三年前,华族年轻家庭用语统计,英语竟然高达73%。新的统计数字相信不会在80%以下。严格地说,华语早已丧失作为华族子弟的“母语”地位。对多数华族学生来说,华语虽是母族语文(ethnic language),但也只是后天的习得语(learned language)。

习得语一般属于外语教学的产物,是外来移民的学习科目。这些科目主要是为外来移民而设,目的是介绍国家主体民族的风俗礼节、精神文化等,让外来移民能更好地融入社会群体生活中。新加坡华族子弟如今反而需要通过后天的习得语,来掌握本族精神文化,从而补充已经丢失的本族精神文明。大家不禁要问:土生土长的华裔子弟,怎么会是外来移民呢?什么才是华族的传统意识和价值观?双语多文化的国策,是否面临名存实亡的困境?

教学和体制几点值得关注

一个不争的事实,族群语文的学习目前正处在低谷水平。许多调查一再显示英语已成为经政、学术、研究和行政的唯一强势语言,而族群语文已逐渐弱化和边沿化。为了挽救目前母语学习的颓势,阻止母族语文语用实况日益恶化,尽力维持双语和多文化的社会特质,国人有必要从几个重要环节,追根究底找出问题根源,提出积极有效的改善建议。

在教学和体制上,以下几点也许值得大家关注:

一、如何通过多管道强化华文课程的传统文化内涵;

二、如何改善目前族群语文日益狭隘的语用环境;

三、如何积极展开母族语文作为家庭用语的运动。

应采取什么有效措施和方法,我们殷切期待高人指点。希望国人群策群力,共襄盛举。

作者是教育部华文专科前视学

教育部课程发展署中学华文教材组前主任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