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郭兵云:印度南亚霸权的式微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2-04-23 07:55

自1947年独立以来,南亚地区其他国家相对落后的经济水平和相对较弱的军事实力,使印度可以凭借其绝对的人口总量和国土面积优势,享有南亚霸权。在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印度成功策划孟加拉从巴基斯坦分离并最终独立,印度从此走出被东、西巴基斯坦两面夹击的困境。失去孟加拉(即东巴基斯坦)的巴基斯坦,与印度的实力差距不断拉大,印度的南亚霸权进一步巩固。

1991年拉奥政府开启了经济改革之旅,印度从此开始崛起并在南亚地区一枝独秀。在冠病疫情暴发前一年,印度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一度超越其宗主国英国,居世界第五。更令印度自豪的是,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印度GDP总量高居世界第三,这也是印度领导人所津津乐道的。

面对印度与南亚其他国家的绝对实力优势,莫迪于2013年就任总理后,提出了邻国优先的外交策略,以进一步巩固印度的南亚霸权,为成为世界主要大国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在莫迪的总理就职典礼上,除巴基斯坦以外的其他南亚国家及塞舌尔的领导人悉数到场。

莫迪领导下的印度一时风光无限,霸主地位似乎得到南亚各国的一致认可。上任伊始,莫迪大秀“魅力外交”,就任总理后第一个出访的国家是保护国不丹,第二个则是尼泊尔,并且于2013年创历史地两次访问尼泊尔,尼印关系一度被认为达到历史新高度。

然而,莫迪领导下的印度,同与尼泊尔为代表的南亚国家关系的“蜜月期”迅速结束。2015年尼泊尔新宪法引发境内的马德西人骚乱后,出于对与其同根同种的马德西人的同情与支持,印度封锁了尼泊尔在印度境内的第三方贸易通道。尼泊尔是一个陆锁国,绝大多数第三方贸易要过境印度。

印度近九个月的封锁导致尼泊尔经济几近崩溃。尼泊尔虽然最终屈服,但尼印关系从此受到严重破坏。2018年,莫迪再度一年内两次访问尼泊尔,但尼印关系只是有限恢复。2021年爆发的领土争端,使尼印关系雪上加霜。与此同时,中国与尼泊尔的关系却稳步上升。

2021年10月14日,中国与印度的保护国不丹,签署了《关于加快中不边界谈判“三步走”路线图的谅解备忘录》。虽然印度仍然对不丹的内政外交拥有绝对影响力,但中不关系还是在印度的眼皮底下,迈出了重要一步。

中国在斯里兰卡的两个旗舰项目——科伦坡港和汉班托塔港,多次在印度的影响下事故不断,其中科伦坡港口城项目在印度压力下,斯里兰卡撤回先前给予中方的20公顷土地永久使用权,改为99年租赁。但两个项目目前均顺利进展,汉班托塔港即将投入使用。印度不得不接受中国在斯里兰卡的巨大经济影响力。

2016年,印度反对南亚区域合作联盟(SAARC)峰会在巴基斯坦召开。此后,这个自1985年成立最具影响力的南亚地区组织峰会,便一直没有再召开。虽然该组织的其他活动仍在进行,但由于最具权威的峰会中断,影响力严重倒退。2021年4月,中国、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泊尔、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六国外长举行应对冠病疫情的视频会议,印度虽受邀却拒绝参加。同年7月,中国与上述五国在重庆召开减贫与发展合作会议。

单靠本国力量无法抗衡中国

在SAARC名存实亡后,莫迪政府另谋他路,组建了排除巴基斯坦的BIMSTEC(环孟加拉湾多领域经济技术合作倡议),成员包括孟加拉、不丹、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缅甸和泰国七个国家。2018年,BIMSTEC成员国第二届军演在印度举行,尼泊尔不但没有参加,而且第二天在成都与中国举行了代号为“萨加玛塔友谊-2”的联合军演。

面对中国在南亚地区不断上升的影响力,一向视南亚为“后花园”的印度自然不会甘休。2017年洞朗对峙和2020年加勒万河谷危机,使印度感觉本国安全受到巨大威胁。面对与中国的新仇旧恨,在中美战略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自知单靠本国力量无法抗衡中国的印度,开始转向美国。印度十分清楚,面对中国目前的实力及巨大发展潜力,除非与美国合作,否则无法有效制衡。

印度企图借助美国制衡中国,必然要邀请美国进入南亚和印度洋地区。以美国的超强实力和丰富外交经验,一旦它进一步深入这些地区,印度的影响力无疑将进一步削弱。届时,印度再想排挤美国影响力,以现在及可预见的实力和手段,无异于天方夜谭。

自1991年以来,印度在经济发展方面确实取得巨大成就。然而,与中国和美国这两个发展更快的国家相比,印度的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均进一步拉大。其中一个与印度同处亚洲,另一个则是全球实力最强大的国家。无论与其中哪个国家合作,都不可避免会削弱印度在南亚的霸权。南亚其他国家长期面对印度霸权,苦不堪言,现在有机会通过与域外国家合作来对冲印度的影响力,自然不会坐视机会溜走。

印度处于一个自然条件非常好的地区,周边几乎没有强国,但雄心勃勃的莫迪政府却生在一个印度国力不够强大的时代。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任凭莫迪政府外交手段多高超,也无法改变当前南亚霸权式微的现实。

作者是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教授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