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社论:加强粮食安全刻不容缓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2-03-11 08:06
社论:加强粮食安全刻不容缓

2022年3月11日

为提升本地水产养殖业的生产力和可持续发展,新加坡食品局今年底将陆续在南部海域和东柔佛海峡,开辟新的渔场空间供招标。现有的渔场业执照制也会转换为租约制,以吸引须投入大量前期资金的业者做长期规划投资。食品局去年设立6000万元农业食品业转型基金,把资助范围扩大至果实类蔬菜、菇类和虾类等食品,同时把资助顶限从50%增至70%。这些都是落实“30·30愿景”的具体措施。

要在2030年实现30%蛋白质源自本地食物供应的愿景,在乌克兰战争爆发后更显重要。这一在2019年初提出的愿景,原本是出于中美贸易战升温,打击全球供应链稳定性的隐患而制定。新加坡的各类生活必需品严重依赖进口,如果全球自由贸易无法再保障可预期的进出口,无疑会影响国家安全。因此,逐步且适度地摆脱对粮食进口的全面依赖,实现部分粮食供应的自足,意义不容低估。

这一意义的重要性,随着乌克兰战争以及战争所代表的地缘政治大环境颠覆,进一步突出。后冷战时期所谓的“和平红利”,已经被俄军无情的炮火所击毁。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性产业链分工,所立足的基于尊重国际法的和平秩序,也在战火中灰飞烟灭。各国从此再也难以无条件地相信,货品供应国会根据合约满足承诺,因而就必须确保自己当下所需,不会在日后沦为他国外交勒索的工具。

此外,乌克兰战争进一步推高了能源价格。本来,欧洲近几十年涌动的“绿色思潮”,以及美国民主党极左意识形态所力推的极端环保政策,已经打击了既有的能源供需平衡。所谓的绿色可再生能源,以现有的科技手段,还无法满足全球的能源需求。对于传统石化能源的敌视,以及对核能的排斥,在战前已经扭曲了供需,并开始推高世界油气价格。战争让这一情况雪上加霜。美国及英国对俄罗斯能源出口的抵制,以及俄罗斯减少出口的反击,将对今后的世界能源价格造成巨大波动。

在国际市场,油气价格已出现螺旋式攀升,这肯定加剧全球通货膨胀的势头。运输成本的暴涨,加上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让原本已经脆弱的全球贸易体系更不可靠。多种主要工业原材料、大宗商品乃至民生消费品的供应已被扰乱;战略性物资的贸易甚至公然被“武器化”;粮食供应的短缺,一旦形成价高者得的局面,尤其会打击贫穷国家和各国的低收入阶层,加剧各地的社会乃至政治动乱。乌克兰和俄罗斯都是粮食生产大国,战争迫使它们停止出口粮食,转而先保障自身需要;“欧洲粮仓”乌克兰眼下正是春耕时节,战乱意味着未来的粮食生产将无法保证。

本地的食品价格节节上涨,已经引起国人的关注。此前关于消费税调涨的辩论,部分也是着眼于此。虽然政府已经承诺,在抵消消费税上调的援助配套之外,还会根据形势发展,增加对有需要群体的协助,民众对于食品涨价的切肤之痛,仍是当局须密切留意的事项。如何平抑物价,特别是食物价格,固然重要,国人也必须承认,面对如此众多的外部不利因素,通胀的影响只能减缓而难以完全消除。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须确保不会出现有钱也买不到粮食的危局。因此,把粮食进口来源地多元化、提高本地自产比率等未雨绸缪的办法,就变得越来越迫切。本地新旧渔场业者则应善用有限生产资源,借助先进科技提高产出效益,因为它既决定了投资的成败,也攸关国家长远安全。

在关心自身食物开支增加之际,国人同样应当关心集体粮食安全课题。世界已经进入多事之秋,安居乐业的太平日子非理所当然。乌克兰几百万民众一夜之间沦为朝不保夕的难民,让人们意识到居安思危并非空话。加强国家的自卫能力,包括粮食的安全,正变得刻不容缓。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