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吴俊刚:母语:在父母选择之后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4-09-25 09:10
吴俊刚:母语:在父母选择之后

在家能习惯讲华语,进了学校肯定有助于对华文的学习,讲华语运动接下来必须集中火力做这方面的宣导。

今天,新加坡华族面对的是一个全新局面,或许也是始料不及的。这是绝大多数年轻家长的家庭语言选择的结果。新局面给母语的学习、母语的社会地位以及新加坡的双语政策,都带来极大的挑战。

根据教育部数据,在1994年,进入小一的华族学生当中,在家最常用英语的,只占总数的36%。但10年后的2004年,这个比率已上升到50%。时间再过10年,华语在小一生家庭中所剩下的半壁江山,又进一步丢失。2019年,时任李显龙总理在讲华语运动40周年庆典上讲话时,透露更令人忧心的数据,71%的(小一生)华族家庭在家中主要是讲英语。40年的努力怎么会换来这样的结果?

现在,如果你在周末时间到商场、小贩中心、公园等处走走,必然能发觉几乎所有华族幼童,都以英语和父母或祖父母交谈,甚少听到他们说华语。这样的情况应该是当初在推行讲华语运动时始料不及的。这个运动的目的,是要在讲方言的华人家庭中推广华语,以便有助于他们的孩子在学校学习母语。讵料结果变成英语在家庭中取代华语。

说这是家长选择的结果,并不等于说这是他们有意识的选择,事实上,很可能就是一种惯性形成的自然选择,也就是说,年轻家长因为日常生活中已经习惯使用英语,在家中自然和孩子以英语沟通,尽管他们实际上都懂得华语。

无论如何,这种选择的结果是以英语为母语的新一代华人孩子的出现,华语渐渐退出家庭,并成了他们的外语。如此一来,反而是增加他们在学校学习母语的困难。任何人对外语都会有自然的排斥,无知的小孩并不懂得什么文化传承和身份认同之类的大道理,但他们和还有方言背景的老一辈英校生不同的是,他们既失去方言,又丢了华语,这到底会产生怎样的文化后果,委实没人知道。

这个问题现在似乎开始受到应有的重视。今年8月,黄循财总理在国庆群众大会的华语演说部分,重申政府对双语政策的重视,并表示希望年轻家长多在家里使用华文华语,确保我们保持双语优势。他也承诺政府会继续支持国人提升双语能力,鼓励国人从小使用华文华语,同时宣布会在政策上做一些调整,让更多华文好的学生,在升上中一时也能选修高级华文。他说,我们希望培养更多精通华文的人才。也就是说,我们不但有“精英”,我们还有“精华”。

9月14日,教育部长陈振声为第13届母语学习论坛主持开幕时,宣布有关政策调整的细节。值得注意的是,黄循财和陈振声的讲话所强调的并不是华文的经济价值,而是和各族文化传统的关系。

黄循财说:“新加坡是以英语为共同语言,但我们在本质上是一个亚洲社会,不是西方社会。我们都想保留亚洲人的精神面貌和传统价值观。多年来,我们具备双语双文化的优势,能够吸收东方和西方的智慧,并且跟东方和西方的国家打交道。因为这样,我们这些年来能够保持独特的竞争优势。所以政府会继续跟各个族群一起努力,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

陈振声指出,英语是促进新加坡不同族群之间交流的共同语言,也是全球共通的商用语。掌握英语固然必要,但单靠英语对我们的社会是不足的。母语承载着我们的文化,掌握双语让我们能与中西方的人交流,把握区域的更多机遇。他又说,双语政策是新加坡教育基石,维护双语政策将强化新加坡社会的凝聚力。前方的路确实有挑战,尤其是让本地青年掌握好母语,我们须做得更多,来保留这个重要资产。

所谓一锤定音,政府领导人的表态是重要的。更重要的当然是后续工作,尤其是引起年轻家长的关注和配合。必须说,要扭转华语的颓势,力挽狂澜,须有全社会之力。当一个社会整体选择一种语言作为母语之后,要改变几乎是不可能的。一些人会因为某种利益牵引去学习一种外语,但不会放弃他们的母语,因为母语对一个人来说始终是最亲切的语言。所谓母语,就是一个人呱呱坠地后跟着母亲学讲的语言。从牙牙学语到充分掌握,是个漫长的过程,但从来没有人会埋怨母语难学。反之,相信每个人都会觉得外语难学。学习一种全然陌生的文字当然就更难。

接下来首先须做的也许是正名。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母语就是母语,而不应称为第二语文。对华人而言,母语是华语而不是英语。只有把母语的位置摆正,才能底气十足地推而广之。目前母语在家庭中几乎全被英语取代的情况,是必须尽力扭转的,只有这样,才有望挽回华语的发展颓势。因此,如何攻克家庭这一关,殊为关键。若能改变多数年轻家长的态度和做法,就可说成功了一半。

这一代年轻家长都是双语教育的产物,正如前述,他们在家里选择和孩子讲英语应该只是出于惯性,有了对孩子学习母语重要性的认知,要调整家庭语言习惯,为孩子营造双语环境,是完全办得到的。语言习惯是由父母而非孩子决定的。最近就有一个很突出的例子——墨士廉,奥运水翼风筝板铜牌得主。

17岁的墨士廉父亲是瑞士人,母亲丁慧卿是华人,为了让孩子能与外公外婆沟通并了解自己的文化,她非常重视华文学习,与丈夫以不同语言和孩子沟通,墨士廉因此能流利使用华语、英语和德语。一个欧亚家庭尚且办得到,说明事在人为,全看家长有没有那份决心和毅力。

在家能习惯讲华语,进了学校肯定有助于对华文的学习,讲华语运动接下来必须集中火力做这方面的宣导。多讲华语是以少讲方言为代价的,我们已经付出这个不能说不惨重的代价,千万不可赔了夫人又折兵。

作者是前新闻工作者、前国会议员

浏览热度: °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4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