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尹瑞麟:从中国智库对冷战末日景象描述说起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4-06-24 07:45
尹瑞麟:从中国智库对冷战末日景象描述说起

具体地说,热核战将有可能从“相互确保毁灭”的相互抑制,转向“先发性地”摧毁对方所有或绝大部分进攻能力的大战略。新的认知对于分析核威慑有效性、维持大国间战略稳定性,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冷战时期,美苏长年对峙,剑拔弩张,但最终并没有酿成热核战,不少论者认为,这是由于双方都认识到核战是一场相互确保毁灭(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简称MAD)的战争,结果只会是同归于尽。在核武器诞生后的70余年间,除1945年8月美国对日本的广岛和长崎两次使用核武器外,核武器再也没有在战争中使用。作为一种军事理论,MAD是指被攻击的国家即使只保留30%的核反击能力,亦足以向攻击方进行毁灭性报复。

再者,核武的巨大毁灭力及使用后的长期破坏性影响,也使得国际社会和各国人民对它怀有一种本能的反感和极度恐惧。但在人工智能(AI)、精确武器和无人机科技飞跃发展的今天,MAD理论和效果看来将面对另一场范式转移,颠覆这属于以往“既定核军事对垒下的稳定逻辑”。具体地说,热核战将有可能从“相互确保毁灭”的相互抑制,转向“先发性地”(pre-emptive)摧毁对方所有或绝大部分进攻能力的大战略。新的认知对于分析核威慑有效性、维持大国间战略稳定性,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位于北京的中国“首批高端智库”,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英文缩写CICIR)不久前发表的《2024年全球战略与安全风险》报告就指出,美国日益具备“一次性同时摧毁对手全部进攻力量的能力”。该报告说,其“可行性是由于我们处身军事智能化时代,可通过智能感知,作指挥和调度”;报告书并警告,拥有先发全部摧毁对方的能力越大,敌对双方“在危机时越倾向于抢开第一枪”。

中国担忧的现实基础

被形容为中国“复合型国际战略与安全问题研究及决策咨询机构”的CICIR,在报告中进一步指出,美军高官在2021年曾公开表态,在过去,感知得更快、决策得更快、行动得更快,是作战优势;但到今天智能时代,这都成为“作战必要性”。背后的战略思维是,军事智能化从根本上改变了“攻防成本对比和协同进攻水平”,因而能抢先地、同时地、在极短时间内、全部或绝大部分地摧毁对手的反击力量,从而颠覆了“相互确保毁灭”的战略稳定逻辑。

情况显示,CICIR对上述发展感到担忧,是有一定现实基础的。不久前,美国空军大学公布了一份关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的长达255页研究报告,盘点了中国火箭军的发展历程,以及披露其基地坐标、人员位置、后勤、指挥设施,以及上至司令部下至炊事班的详细信息。美国公布此报告,被认为是要显示已经掌握中国最具攻击力的火箭军的部署,可一举摧毁之,带有强烈恫吓意味。

第二,在核对垒情况下,最具震摄力的军事资产是,载有核导弹的潜艇能不被察觉地驶近和潜藏在对方附近海域。地理上越接近越具震摄力,因为导弹发射后,可在短时间抵达预定攻击地点上空,难以拦截。这亦是美国等西方国家重视围堵中国于第一岛链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的潜艇由沿海基地驶出太平洋时,必须经过的咽喉通道,是北面的日本海、台湾与冲绳之间的宫古海峡,以及台湾与菲律宾吕宋岛之间的巴士海峡。目前,中国潜艇通过上述航道被严密监视,位置一旦暴露,行程再没秘密。

第三,今年以来,西方媒体报道,美国近半数核动力航母及附属战斗群多次云集西太平洋,无庸赘言,首要震摄对象是中国,其次是朝鲜;此外,亦有不少分析认为,此举是为了展示美国有能力在兼顾俄乌战争、应对红海地区跟胡塞武装(和伊朗)引发的军事冲突的同时,应对在台海和南中国海可能出现的战事。但美国将近半数的核动力航母聚集西太平洋地区,其阵型史无前例,目的仅是为了震摄?其假想的终极策略又是什么?

第四,今年初,日本与美国签署一份购买400枚射程1600公里的战斧巡航导弹协定。日本政府透露,这是为了应对来自中国和朝鲜的威胁,而美军方面也在3月开始就导弹的使用向日本自卫队提供训练。分析指,战斧导弹拥有远距离精确打击能力,令日本的军事力量和美日军事协调能力大幅提升。此外,在防御导弹攻击方面,以色列的导弹防御系统月前成功拦截了200多枚从伊朗发射来袭的导弹和无人机,人工智能操控下的导弹防御能力,不再是纸上谈兵。

诚然,高智能AI在军事上的使用并非美国专利,CICIR报告又提到另一相关隐忧,即“互不相通的人工智能体系可能进一步放大安全风险”。报告称:如果片面强调自身安全,不顾共同安全,各自发展互不兼容、互不理解的军事智能体系,未来可能加剧大国冲突和危机快速升级的风险。这会是一道酿成全球性人道主义危机的风险。

学懂从极端末日景象回望今天

抢先地、在极短时间内、全部或绝大部分地摧毁对手核武反击力量的选项,是否过于遥远和杞人忧天?现实情况是,在俄乌战争中陷入困境的俄罗斯,已多次声言可能使用战略核武;此外,刚出席新加坡香格里拉对话的中国国防部长董军也说,“谁胆敢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必将粉身碎骨、自取灭亡”,强硬程度超过以往任何时期。

因此,人们须要认识到核武巨大毁灭力及使用后可能带来的长期破坏性影响,同时也要反问,在AI、精确武器和无人机科技飞跃发展的今天,我们还沉浸在冷战思维里,是否过时?是否要学懂从极端末日景象回望今天,尽早寻求应对之道,包括切实反思CICIR报告所指出的“全球性挑战纷至沓来,全球治理机制应接不暇”?

作者是香港时事评论员,前特区政府策略发展委员会成员

浏览热度: °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4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