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蔡恩泽:中国城投公司改名就能俘获投资者芳心?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4-06-21 08:04
蔡恩泽:中国城投公司改名就能俘获投资者芳心?

更新观念比更名更重要,换思路比换马甲更重要,变革业态比变革心态更重要。

近期,中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简称“城投”)纷纷更名为产投公司。企查查平台数据显示,自2023年9月以来,更名为“产业投资”的相关国有城投公司超过200家,较之过往,呈明显增加之势。

“城投”竞相更名为“产投”,背后逻辑为中国全国化债、避免系统性风险,城投公司在融资承压下展现出转型求变的决心。

一直以来,中国城投公司是各地开展投资建设活动的重要主体,也是地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盘活存量资产、资源和资本的重要载体。不过,在当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工作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城投债再投资的风险已经远高于短期内发生违约的风险,并且这种资金欠配的压力短期内难以纾缓。

在此情势下,中国城投公司如果依旧打着过去的旗号,几无翻盘的可能。它们于是另谋出路,在产业投资上下功夫,更名为产业投资公司,以新招牌吸引投资者。

公司更名,是适应市场变化的战略举措,并非权宜之计。想当年,中国券商曾经靠股市暴涨赚得盆满钵满。贪婪过后遇萧条的券商不得不反思,智者顺时而谋,不能再固守传统盈利模式,不能再指望收取代理佣金过日子,转型成为券商的必由之路。

正是基于这一情势,中信证券和银河证券顺时而动,早在2018年,就对经纪业务动了大手术,更名为财富管理。这就等于与传统经纪业务划清界限,业务内涵更加科学,与市场商机对接更加精准。

眼下城投公司更名也是有着相同的动因。城投公司已成了金融风险的代名词,名声有点“背”,日子不好过。且化解地方债风险的政策兵临城下,不断挤压城投的生存空间,城投的融资渠道已越来越狭窄,评级机构也不再善待城投。城投本身的债务“压力山大”,从多方面考量,城投平台都有转型的迫切性,不如改名换姓,转型为产业投资,重振旗鼓,或许有条生路。

总之,对一直以来都从事开发建设的城投来说,房地产限制收紧,各方增量放缓,建设的需求也随之收缩。不管主观上想不想改名,从现在的大环境看,形势所逼,城投公司今后只能朝着发展产业这一方向改变,别无其他良策。

不过,更名容易转型难,产业投资业务的内涵与原先城投的业务,有着重要区别。城投业务主要着眼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发整理等与城市建设相关的领域,以执行政府指令、推动城市发展的公益性任务为主。产业投资业务更倾向于对特定产业或企业进行直接投资,旨在通过资本运作推动产业升级、扶持新兴产业发展,具有更强的市场化和经营性导向。

具体而言:一是目标不同,城投业务通常以完成城市建设目标为重点;产业投资业务则以获取产业发展效益、实现资产增值为目标。二是对象各异,城投业务面向城市建设项目,如道路、桥梁等;产业投资业务针对具体产业领域的企业或项目。三是风险收益有别,城投业务风险相对较低,但收益也较为稳定;产业投资业务风险较高,同时潜在收益也可能更可观,需要更专业的投资分析和决策能力。四是运营模式两样,城投业务多依赖政府资源和资金;产业投资业务需要更灵活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和专业的投资团队。

举例来说,城投公司之前可能主要负责建设一条新的城市主干道,而更名后可能会投资一家有潜力的科技型企业,帮助它发展壮大并从中获得股权收益,同时推动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或者从单纯承担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转变为对相关产业园区内的企业进行股权投资,促进园区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因此,城投更名,更新观念比更名更重要,换思路比换马甲更重要,变革业态比变革心态更重要。

不排除一些城投公司想通过更名换马甲忽悠投资者。城投公司要成功实现转型,还须要经历把控项目质量、适应政策调控等一系列考验,彻底摒弃一味依托政府奶瓶的旧思维,进行实质性转型操作,才能俘获投资者的芳心。

当然,城投公司更名转型也非一帆风顺,无论是中国经济周期调整带来的宏观政策不确定性,还是行业监管政策调整,抑或不同发行平台项目质量把控的严格程度不同等,都在制约城投公司转型。

检验城投公司更名转型成功的标准是,要实现真正的市场化经营,在化解存量地方隐性债务的同时,不增加新的隐性债务,并以自身资产获得银行授信。

作者是中国财经媒体专栏作家,晶苏传媒首席分析师

浏览热度: °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4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