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韩和元:津巴布韦之殇及启示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4-05-24 07:45
韩和元:津巴布韦之殇及启示

基于人性,一个穷人占多数的国家,选票意志必然会倾向于分配,国家必然会民粹化,经济政策也必然强调国家干预和政府分配。

据津巴布韦《先驱报》4月30日报道,津巴布韦新货币ZiG“吉哥”纸币和硬币当日开始流通。

就在4月8日,该国的股市遭逢惊魂一日,股票指数直接从开盘时的110万点,一个交易日内跌至101点,跌幅超过99.99%,庞大的财富瞬间化为乌有。

津巴布韦股市的闪崩,背后的原因主要是津巴布韦通货膨胀数据太高,以及为解决此问题所推进的货币改革。此前,津巴布韦储备银行为拯救崩溃的汇率,宣布发行与黄金挂钩的新货币ZiG“吉哥”,以取代年内已贬值80%的津巴布韦元。就在这之前,为躲避当地货币的不稳定和高通胀率(3月份通胀率达到7个月高点的55.3%),当地投资者纷纷买入股票,造成今年以来该国股票指数涨幅曾高达330%。这“突如其来”的暴跌,进一步佐证津巴布韦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国家的事实。

但与我们想象的有所不同的是,1980年独立之初的津巴布韦,曾被誉为“非洲面包篮”,来自津巴布韦的粮食,养活了几乎整个非洲的饥民。有几年该国大旱,但津巴布韦仍然向15个非洲国家出口45万吨玉米。更难能可贵的是,灾荒第二年继续雪中送炭出口粮食,而自己的国民仍然衣食无忧。这里的人民可谓安居乐业,津巴布韦刚刚独立时,货币也相当坚挺,1津巴布韦元兑换1.47美元。津巴布韦一度与南非一起,成为非洲最富裕的国家。遗憾的是,此后的津巴布韦,经济不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而是每况愈下。

当年的非洲第二富国津巴布韦为何繁荣不再?经济为何会在1982年之后一路走低呢?

时下一种流行的观点是,津巴布韦的经济之所以从繁荣走向崩溃,根本原因是专制。在他们看来,在专制体制下,民权不张,官权必然无限膨胀,巧取豪夺,强征滥拆甚至草菅人命之事屡屡出现。这就为各级官员腐败创造了大量资源和机会;人民的劳动成果遭到各级官员和极少数既得利益者的攫取与瓜分,人民收入的增长跟不上财政收入的增长,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他们坚信,只有在民主的政治体制下,国家经济才能得以健康发展。持有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已故著名经济学家、马里兰大学教授曼瑟尔·奥尔森(Mancur Olson)。他以“集体行动理论”研究国家兴衰的方式令人印象深刻。奥尔森坚信,只有民主制度才能支撑起长期的经济增长。在他们看来,民主机制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性,所基于的认识逻辑是:民主机制能够有效地保护个人的财产权利,更重要的是这种机制,可以保证政府的行为限制在一定的范围,进而可以保障个人的财产,不会受到政府的非法剥夺。同时,政府的行为也能够为人民所合理地预期。以此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进而实现对经济发展的促进。

民主促经济发展缺实证

但奥尔森的这一命题,显然没能获得太多学理和实证证据的支持。如1945年至撒切尔夫人上台之前的英国、1947年独立后至1991年改革时的印度、一些拉美及南撒哈拉非洲国家,都采取了民主机制,但经济表现却并非如奥尔森所认为的那样。事实上恰好相反,这些采取民主机制的国家,经济无不表现得缓慢而糟糕。

与上述民主政体糟糕的经济表现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包括皮诺切特治理下的智利、蒋介石父子治理下的台湾、朴正熙治理下的韩国、佛朗哥治理的西班牙……我们甚至还可追溯到19世纪中后期,由霍亨索伦王朝的皇帝与铁血宰相俾斯麦统治的德意志帝国,和由明治天皇统治下的日本……这类国家无疑都是威权体制,甚至是独裁政权。但只要心存一点客观,我们就都不能否定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无论古今无论东西无论人种,上述专制经济体的经济,都取得长足的发展。

由此可见,一国(或地区)经济的繁荣与否,与政治体制无关。固然,像美国、西欧和北欧等民主体制国家,经济可获得长足发展。但也正如前面提及的,像1945年至1979年的英国、1947年至1991年的印度,乃至阿连德治理下的智利……这样的民主政体国家,经济也可从繁荣走向崩溃,或至少是崩溃的边缘(印度经济长期停滞,而英国则一直深陷于英国病而不能自拔)。相反,正如上述智利、 韩国、台湾等威权或专制独裁政权,经济却得到长足发展。当然,须要予以说明的是,这并不等于说专制就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件,正如前苏联等国所显示的,这些国家的经济同样也会走向崩溃。

既然一国经济繁荣与否,与政治体制无关,那与什么有关呢?我们在对过往的经验事实予以检视时发现,经济体制才是决定一国经济繁荣与否的基石。

正如学者姚中秋所论及的:“经济自由与政治自由之间并不存在决定论意义上的那种关系。有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形:政治上是自由的,但经济上却不自由,或不完全自由,比如50年代以后一直到90年代改革之前的印度,甚至包括二战后的英国。也有可能存在另一种情形:政治上不自由,是威权体制,甚至是专制体制,但经济却是大体自由的,皮诺切特统治下的智利大体就属于这一类。”

国家过度干预自由市场

津巴布韦之殇就殇于不自由、国家过度干预的经济体制——1980年,在英国的监督下,黑人游击组织终于愿意卸除武装结束内战,举行了津巴布韦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民主选举。虽然穆佐列瓦有原本罗得西亚白人政权与南非政府的支持,但却在本国大部分的黑人族裔中缺乏信赖,他的过渡政府并没有在大选中获得持续执政的机会,而是由罗伯特·穆加贝(Robert Mugabe)与他领导的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ZANU)获得3月国会大选的多数票,取得政权。

也就是说,1980年穆加贝是以民主民意形式上台的。而后,津巴布韦之所以陷入困境,原因也很简单——人性。在穷人占多数的时候,不须要自己付出劳动只须付出选票,那为何还要生产蛋糕而不是分配蛋糕呢?也就是说,基于人性,一个穷人占多数的国家,选票意志必然会倾向于分配,国家必然会民粹化,经济政策也必然强调国家干预和政府分配。结果是经济停滞,制造更多穷人,政治进一步民粹,最后为穷人专制到独裁铺平道路。津巴布韦无疑就是典型例证。

独立之初,津巴布韦全国80%以上的可耕地,被占人口不到5%的白人占有。在这个黑人族裔占绝对多数的国家,政客为获取黑人族裔的支持,于是以白人所持有之土地,是在殖民时代从黑人手中非法取得为由,进行土地改革。1992年,政府修宪,强制赎买和征用白人土地,然后分给占人口绝对多数的黑人。1996年,穆加贝宣布将在五年内强行征收白人土地。

2000年刚过完新年,“革命老战士”一举强占1200个白人农场。此举造成境内大量白种农人出走,经济陷入混乱。穆加贝或许没有料到后果。在国内,懂管理、会技术的白人农场主走了,拿到农场的黑人喜悦过后,却发现自己没有能力管理农场、种好庄稼,农业生产每况愈下。

除此之外,津巴布韦政府还曾对全国的外资企业下了“死命令”——要么按照该国本土化法律,将至少51%的股份转给津巴布韦黑人公民,要么关张走人。

在外部环境上,津巴布韦政府的上述改革,无疑损害了西方国家的利益。为此,美国国会于2001年12月通过法案制裁津巴布韦。2002年,国际金融机构和西方国家停止提供除粮食救济援助之外的其他援助。从此,津巴布韦的农业、旅游业和采矿业一落千丈,经济逐渐濒于崩溃。

内外交困的环境,迫使津巴布韦走上了超发货币的路子。讽刺的是,当时津国各行业的不景气,使得生产力进一步下降,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市场上的货物商品更少,价格自然高涨不下;严重的通胀又使得货币进一步贬值,央行不得不再印发更多的货币投放到市场流通,以此弥补财政赤字,结果是通货膨胀的进一步加剧。津国通胀到了何种程度呢?从2009年1月,津巴布韦央行发行的新津元面值高达100万亿元,就可见一斑。

作者是中国经济学者、财经专栏作家

浏览热度: °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4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