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严孟达:莱佛士叶猴的非一般惊喜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4-04-28 07:45
严孟达:莱佛士叶猴的非一般惊喜

城市人对不喜欢的杂音难以容忍,对声音极度敏感的动物和鸟类,这更不用说了。它们只会欣赏大自然发出的天籁,风声、雨声、鸟叫、虫鸣、猴啸等等,乃集天地之趣的交响曲,任何工地的重机械和车流发出的响声,对它们都是无形的杀手,而且这类无形杀手的手可以伸得很长。

国家公园局设置于武吉知马生态连道(Eco-Link@BKE)的相机,分别在去年10月16日和19日,两度捕捉到莱佛士叶猴(Raffles’ Banded Langur)的身影。

国家发展部长李智陞日前在个人脸书贴文说,他在去年11月武吉知马生态连道建成10周年纪念时走访那里,获悉这个“非常令人兴奋”的消息。

也许不少人会觉得,发现几只猴踪有什么值得振奋的,又不是发现大猩猩?

《联合早报》的报道给读者科普了一些知识:

莱佛士叶猴属于新加坡与马来西亚柔佛州及彭亨州南部森林的特有物种,主要以叶子和其他植物部位为食,特征是全身黑毛,胸部有白色条纹。

这也就是说,当新加坡还未高度城市化之前,莱佛士叶猴应在新加坡森林中常见。武吉知马生态连道已经起了作用,几乎绝迹的莱佛士叶猴通过这个连道,扩大活动范围和栖息地,有利于它们的生存和传宗接代。

莱佛士叶猴在1980年代曾一度减少到大约10只,如今已增至大约70只。

长62米、宽50米的武吉知马生态连道,跨越武吉知马快速公路,连接自1986年起被分割的武吉知马自然保护区和中央集水区自然保护区;连道上种植3000多棵本土树木和灌木,让两边森林的动物、昆虫和鸟类自由来往,互相拜访。

为加强野生动物的保育工作而设的生态连道建成10年,野生动物在附近道路死于车祸的事件减少一半以上,连道上记录到的动物物种数量则随之增加。国家公园局今年内将对生态连道展开新一轮的调查。值得关注的是,在连道之下穿过的武吉知马快速公路的车流噪音,对两边森林的动物交流,也许是一项无形障碍。

2011年9月,政府为缓解罗尼路的交通问题,宣布在武吉布朗坟场兴建公路,预计须挖走约5000个坟墓,其中不少是历史名人的埋骨处,具历史和人文价值,因此引发民间的强烈反对声音和请愿。此外,坟场毗邻中央集水区自然保护区,生态物种丰富。政府与民间代表经过多轮磋商后,采取折衷方案,建高架桥,减少受影响的土地,桥底下的空间保留作野生动物的活动范围,迁坟的数量也减至3746个。

这是政府与民间组织生态环保拉锯战一场标志性战役,最后双方都有所妥协。政府借发展政策的调整,表达官方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诚意与立场;民间组织的声音和力量则更受人重视。

《联合早报》记者陈宇昕在最近的一篇特稿“被遗忘的武吉布朗 鸟儿去了哪儿?”中,点出了一些根本问题:

“……当我们走近八条车道高架桥,往来车辆造成轰轰的噪音令人难受,躲入桥底,因为没有阳光照射,寸草不生,绿意无法从马路底下连贯:武吉布朗坟场与麦里芝蓄水池、中央集水区保护区的连接被切断了。”由此看来,尽管官方尽量迁就野生动物的生活需求,但噪音始终是一个问题。

在科学上,对“噪音”的界定有一定的标准,但是城市人动不动就投诉“噪音”,有些人会对组屋楼下一早便有小孩玩闹或打球感到不满,因为影响了他们的睡眠。隔壁爱唱歌的大妈或大爷经常在家清唱,也成了邻里的环境公害。地铁车厢内讲手机或是刷手机视频发出的声音,对有些人也是“忍无可忍”。

城市人对不喜欢的杂音难以容忍,对声音极度敏感的动物和鸟类,这更不用说了。它们只会欣赏大自然界发出的天籁,风声、雨声、鸟叫、虫鸣、猴啸等等,乃集天地之趣的交响曲,任何工地的重机械和车流发出的响声,对它们都是无形的杀手,而且这类无形杀手的手可以伸得很长。

国际上有个打击非法动植物交易的法律架构,称《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新加坡是缔约国之一,为保护濒危动植物出一分力量。新加坡说到做到,所以,官方严办走私濒危动物的违法者的案件时有所闻。如本月初,本地破获一起走私禽鸟的大案,一货车司机在两个月里先后走私入口至少1237只禽鸟,国家公园局人员事后布局令司机照常送货,将中间人和买家一网打尽,涉案者分别被判入狱60周至72周不等。

近日,本地一群青年成立了“CITES全球青年网络”,为世界各地的青年提供一个知识共享平台,促进了解保护野生动物和可持续野生动物贸易的复杂性。

年轻一代保护濒危动物的意识不断提高,可见新加坡这个样样第一的发达城市的人们,并非只懂得追求物质成就,而忽略对环境生态平衡的尊重。

方圆仅730平方公里的小岛国,要实现城市人与野生动物和平共处,共享有限大自然空间的人间乐园和动植物的城市森林,对新加坡的城市发展与规划,永远是一项严峻挑战。莱佛士叶猴在生态连道上的“快闪”演出,带给我们的是“非一般的惊喜”,希望更多人能够分享这份喜悦。

(作者是《联合早报》特约评论员)

浏览热度: °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4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