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何越:钢琴在西方早已过时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4-02-24 07:45
何越:钢琴在西方早已过时

从精英社会进化成大众社会,意味着从前的精英(即王室、贵族与富人)定义的主流文化,转而由大众定义。钢琴是中产阶级以上才负担得起的艺术,须要长时间学习与熏陶;而流行音乐一听就入耳,一跳就喜欢,无须训练,甚至可以自学成才,入门门槛是大众级的。

时隔11年,我第二次撰写钢琴过时的文章。第一次是在2013年,我以读者身份向英国广播公司(BBC)中文网投稿,那是我当时的“重大发现”,以致必须写下;BBC中文网也即刻刊发,所以估计这样的“发现”文字此前不多见,甚至没见过。

我一直纳闷,为何其他华人没有意识到这样的风气,大都还在让孩子学习钢琴?也许就算发现了,也不愿相信。我第一次听闻钢琴在英国已过时,心里震动难受了许久,因为钢琴曾如同神一般高尚,地位牢不可摧。我曾经希望自己能演奏美妙的钢琴乐曲,因为我曾认为那么美妙的钢琴,是人生必不可缺的高尚内容;我还曾经认为不给孩子钢琴教育,就是失责。在我的要求下(我先生无法理解这样不合时宜的行为),两个孩子都上过钢琴课,不过所幸在大孩子七岁时,尽管非常艰难,我逐渐成功地从中国虎妈转型为英国妈,故此孩子没有遭受过多少高压教育,没有被迫为她们的中国母亲补偿心愿。2014年,我经受过另一次巨大冲击,在访问中发现“贵族早已失去在英国的神坛地位”,而中国的教育告诉我“贵族在英国拥有无上地位,因为英国是最讲阶级的社会”。钢琴和贵族这样过时的神话地位,都经由中国教育给我。去钢琴神话的心理重建,花了我几个月甚至一年。

这些都已是陈年往事,后来我对英国的各种重大发现越来越多,文化方面的落差已是小事,政治体制上的落差才意义重大,因为认为世界进入和平时代尾声已经成为共识。当代中国看起来现代,也只是建筑、道路、高铁这样的硬件设备,因为可以弯道超车;在人文和文化方面的知识,中国大体上是英国19世纪的水平(民主常识类似于英国17世纪水平)。和现在的中国一样,钢琴曾是英国19世纪富起来的中产阶级地位象征,是用来炫富的家具之一。在浩大的客厅里,英国贵族人家孩子为客人弹奏钢琴的场景,在华人心里挥之不去。我多次在朋友圈里看到这样的场景重演,演奏者大都是华人子弟,或者老迈的西方人。因为这是一个在西方已进入黄昏的行业,一个没有或极少西方人还会热情追求的职业。这也是为何郎朗能够成为行业明星的原因,因为在西方已经没有竞争对手。我知道最出名的演奏钢琴的英国人,是那位受伦敦圣番克拉斯火车站三名华人小粉红提振而一夜走红的K博士。

我第一次注意到钢琴在英国没落,是2013年各大媒体的一则消息:当年2月,伦敦著名百货公司哈罗德(Harrods)关闭了118年历史的钢琴售卖厅。英国每年只能卖出4000台钢琴。钢琴降温并非英国特色,在美国与欧洲也同时发生。据《纽约时报》2016年的报道:“随着全球经济疲软,美国和欧洲本已下滑的钢琴销量开始猛跌。据美国全国音乐商人协会的数据,1909年,美国每年销售36万4000架钢琴;到2009年,这个数字跌至3万架。人们甚至悲观地预测钢琴会绝迹”。

关于钢琴为何在西方成了黄昏产业,最重要的背景与政治有关——在全民获得选票之后,西方社会去阶级化非常成功。二战以后,大众文化取代精英文化,成为主流。表现在音乐方面,1960年代以猫王和披头四为代表人物的流行音乐(长期被大陆用“庸俗”二字定义)取代了古典音乐,成为社会新时尚。

一直到2015年,我都仍固执地认为古典音乐才高雅,流行音乐缺少教养。那是因为我当时对英国二战后的民主社会主义运动基本没有认识,还保留着中国带来的观念,认为英国工会在1970年代非常强悍,最后被撒切尔夫人打倒。要到2020年我开始专门写英国政治与文化专栏以后,才逐一纠正从中国带来的过时英国印象,明白1960年代是白人最自由与平等的时代(有色人种的平等要等到21世纪以后),流行音乐才可以如同火山一样迸发,迅速取代古典音乐。

从精英社会进化成大众社会,意味着从前的精英(即王室、贵族与富人)定义的主流文化,转而由大众定义。钢琴是中产阶级以上才负担得起的艺术,须要长时间学习与熏陶;而流行音乐一听就入耳,一跳就喜欢,无须训练,甚至可以自学成才,入门门槛是大众级的。

为何钢琴没能在流行音乐里占据一席之地?一般认为是键盘合成器比钢琴更廉价,音效更丰富,而且携带方便。

2014年,《卫报》刊发过《英国钢琴演奏的未来岌岌可危》一文:范妮·沃特曼(Fanny Waterman)于1961年与他人共同创办利兹国际钢琴比赛。虽然比赛将利兹推向了国际古典音乐的舞台,但只有两位英国人获得最高奖项——1963年第一届比赛的冠军迈克尔·罗尔和1981年的冠军伊恩·霍布森。参加利兹比赛的英国人寥寥无几,从2000年的24人减少到2012年的六人。

过去几十年,中国接过了钢琴产业的棒,从钢琴厂家、钢琴家到钢琴学生等,全都是全球钢琴业的中流砥柱。全球七成以上的钢琴产自中国,最著名的钢琴家来自中国,而习琴的中国学生遍布西方各国,是英国大学招收钢琴学生的摇钱树。大概2015年,一位中国好友的女儿来英国读钢琴硕士,她说全班都是中国人。为何钢琴老师必须是西方的才香?那些在西方教授钢琴的华人或中国人,绝口不提钢琴在西方没落的事。

中国与英国的文化落差,钢琴不过是其中一个案例。如今钢琴在中国逐渐降温,则是由中国内因造成,与西方没有任何关系。

作者是定居英国的双语作家

浏览热度: °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4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