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樊志菁:美联储内部并不风平浪静?美股或将进入压力区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3-06-19 09:35

来源:第一财经

作者:樊志菁

上周美股延续了6月以来的良好表现,美联储暂停了去年3月开始的加息周期,而价格压力减轻和经济增长放缓的迹象显示紧缩政策正在产生影响。

然而尾盘美股波动跳水显示,美联储内部分歧可能继续成为市场的扰动因素。随着标普500指数站上4400点,机构的警告声音开始出现。

美联储或为加息蓄势

美联储上周以一致通过的方式通过政策决议,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维持在5.00%-5.25%,在15个月内连续加息后,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如外界所预期的那样按下了暂停键。

数据似乎显示美国通胀压力在持续缓解。受供应链瓶颈改善、能源价格回落等因素提振,5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远低于去年6月9.1%的近期峰值。此外,纽约联储月度消费者预期调查显示,一年期通胀预期下降0.3个百分点至4.1%,这是自2021年5月以来的新低。

然而,与此同时,美国劳动力市场的强劲势头出现疲软迹象,上周初请失业金人数为26.2万,处于2021年10月以来的最高水平。随着供需形势的变化,虽然处于历史低位,近期该数据开始逐渐上升。美联储希望看到劳动力市场进一步软化,以缓解工资上涨的压力。

牛津经济研究院高级经济学家施瓦茨(Bob Schwartz)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暂停加息的决定是合适的,因为美联储需要评估过去收紧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未来的政策取决于通胀趋势和经济状况,尤其是就业市场。CPI对美联储而言是个好消息,但核心通胀似乎依然居高不下。”

值得注意的是,与更新版利率点阵图显示年内可能还会加息两次传递的信息类似,从最新表态看,美联储内部在政策路径上的立场似乎并未出现明显改变。美联储理事沃勒和里士满联储主席巴尔金在最新讲话中均表达了支持进一步加息的想法。

与利率关联密切的2年期美债收益率站稳4.70%关口,连续五周上涨并创三个月新高。联邦利率基金期货显示,下月加息25个基点的概率升至70%以上。CFRA首席投资策略师斯托瓦尔(Sam Stovall)提出了谨慎的观点:“我认为美联储将继续针对市场的热情,未来会继续加息,当然将依赖数据。”

施瓦茨表示,为了实现物价目标,美联储需要充分收紧货币政策,将GDP增长放缓至低于其潜在速度,以减少劳动力需求并给通胀带来下行压力,“因此,美联储发出的信号是,加息还没有结束而降息还很遥远。”他进一步分析道,这样做的潜在风险是,针对物价政策力度过大,最终以牺牲整体经济为代价。在施瓦茨看来,美联储或无法最终实现软着陆,在本季度经济增速回升后,三季度末或将开始温和衰退。

美股或进入阻力区

在6月初美国政府解决债务上限的问题后,美股行情进入到了新阶段。

科技股依然延续强势,英伟达、微软上周刷新历史新高,人工智能领衔的科技股行情助推标普500指数周线五连阳,纳指则实现了近四年来最长的周线八连阳。工业、金融等周期行业的回暖则显示了投资者对经济前景的期望,道指距离年内高位已经咫尺之遥。Nuveen首席投资官马利克(Saira Malik)认为,此前有很多现金在观望,在科技股引领下,现在市场有一些害怕错过的情绪出现。

投资者的热情重燃。根据Refinitv-Lipper的统计,过去一周美股经济净流入达到了188.5亿美元,创2021年2月以来的新高,结束了3月下旬以来持续净流出的局面。与此同时,避险工具货币基金累计流出超过100亿美元(133亿新元),此前投资者已经连续七周净买入。

不过因美联储官员鹰派言论,上周美股尾盘在科技股回落的拖累下出现小幅跳水。货币政策依然是目前扰动市场情绪的重要因素。eToro投资分析师考克斯(Callie Cox)表示,美联储如果进一步加息,这可能会成为股市的绊脚石。“持续的高利率可能会收紧流动性,进一步拖累经济增长。根据历史,美联储可能会满足于长期保持高利率,即使它们不一定会继续加息。”她补充说,在过去三个加息周期中,美联储在最后一次加息后至少等了七个月才开始降息。

在标普500指数突破4400点的重要心理关口后,谨慎的声音开始出现。摩根士丹利首席策略师威尔逊(Mike Wilson)上周重申了自己的观点,即收益衰退尚未结束。他预计,标准普尔500指数跌至3900点,相当于较上周五收盘点位下跌12%。

嘉信理财认为,近期技术指标表明,多头可能很快就需要休息。从乐观的角度来看,通货膨胀继续呈下降趋势,中期和长期技术指标都是积极的。然而市场接近完全估值,标普500指数远期市盈率为19倍,而衰退风险尚未消除。由于处于强势行情中,现在确定何时会出现盘整走势并不容易,不过资金情绪激进的情况不容忽视。未来一周的市场展望是“不稳定”和“适度看跌”,股指可能接近均值回归的条件。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3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