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邓曦泽:过度竞争下的“自杀性社会”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3-06-19 09:35
邓曦泽:过度竞争下的“自杀性社会”

一个触目可见的社会现象是,越来越多人,尤其是青年,因竞争压力过大而选择“躺平”甚至“躺凹”的生活态度和方式,如降低人生期望,减少甚至放弃努力,不结婚、不生育等等。所谓“躺平”甚至“躺凹”,是指因竞争与内卷相互加剧到一定程度(即过度竞争),而放弃某些合理人生目标的现象,这其实是一种“自杀”。

如果一个社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放弃某些合理的人生目标,社会就会丧失生机和活力,逐渐萎缩,这样的社会就是“自杀性社会”。其实,“自杀性社会”不是一个地方性现象,而是全球性现象,如日本的“低欲望社会”。只不过近年来,这种现象在中国快速增多。

技术进步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改变

一、技术进步对劳动的改变

直接看,“自杀性社会”产生的原因是竞争过于激烈,导致内卷加剧,进而导致回报与努力很不成正比,且(边际)回报率越来越低,因而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继续努力(即付出成本)而选择放弃。进一步探究则可知,虽然影响竞争与内卷的因素有很多,但技术进步对劳动力的替代,是竞争和内卷相互加剧的最重要原因。而且,目前看来,这种替代只会越来越严重,所以,“自杀性”现象只会越来越多,除非技术出现重大突破,彻底改变人类社会的运行逻辑和方式。

技术既是对人的解放,也是对人的抛弃,此二者都表现为:劳动力需求与技术先进性成反比。工业革命以来,单位劳动对象所需劳动力迅速减少,而这种现象正是技术对劳动力的挤压。根据不同需要,技术对劳动的替代程度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等级,这里只须将之分为两大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前人工智能(AI)阶段,此阶段的特征是:技术进步表现为用高级重复劳动替代低级重复劳动;第二个阶段是人工智能阶段,此阶段的特征是:技术进步表现为替代重复劳动。

对重复劳动的替代,是人工智能的革命性。

二、技术进步导致竞争越来越激烈

经济学家凯恩斯曾预测,到21世纪,由于生产力非常发达,社会财富大幅增加,因而人们会过得非常富足和悠闲。凯恩斯的预测对了一半,错了一半。虽然社会财富大幅增加,生活水平也大幅提高,但人们不仅没有变得悠闲,反而越来越忙碌,陷入越来越强烈的竞争之中。

凯恩斯的预测缺乏博弈的观念,且没将人性自私这一假设贯彻到底。可以这样思考:如果人性自私,且随着技术进步,劳动机会日益稀缺,那么,在与劳动力的博弈中,资本将采取何种策略?它们会将日益稀缺的劳动机会当作筹码,与劳动力博弈,而劳动力必然支付更高的成本,即作出更大让步,并产生本质相同(即收入相对减少)的两种表现:或者工资降低(包括绝对下降和相对下降);或者就业标准提高(从事同样的工作,要比以前的要求更高,如学历要求)。更严重的是,即便如此,就业问题也无法得到根本解决。

三、技术进步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由于技术进步,资本与劳动力之间的博弈有若干基本变化和趋势,并对人类生存产生重要影响。

第一,技术在财富创造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而劳动力的作用越来越小。

第二,资本的博弈能力通常都强于劳动力,除了劳动力减少和有效劳动对象扩大这两种情况。

第三,劳动力在分配中的博弈能力越来越低,导致收入趋于相对减少,社会财富越来越向富人集中。这意味着意大利社会学家帕雷托的“二八定律”(20%人口掌握80%财富)不再适用,而是向“1:9”甚至“1:99”的方向发展,因为它忽略了技术这个变量。由于技术进步压缩了单位劳动对象所需劳动力,从而降低了劳动力稀缺性,因而劳动力的博弈能力越来越低,进而在社会财富增量分配中的占比(不是绝对量)越来越小,而资本的占比越来越大。

第四,由于技术进步,有效劳动对象的增加赶不上技术进步,所以劳动力稀缺性降低,就业机会日益稀缺,导致竞争越来越激烈。

第五,竞争激烈导致社会内卷日益严重,并表现出全面化和快速化两个趋势。全面化是指内卷关涉的方面越来越多,快速化是指内卷速度越来越快。内卷的日常含义可以理解为:从一分劳动一分收获,演变为两分劳动一分收获,三分劳动一分收获……此即劳动边际回报率递减。

社会内卷全面化首先表现为就业内卷和财富分配内卷,其次表现为学历内卷和教育内卷。前者表现为许多国家的工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都在下降,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工资增速低于GDP增速;后者表现为几乎所有行业对学历的要求都越来越高,因而学历投入大幅增加,但工作收益只是小幅增加甚至不增加。

实际上,大多数行业并不需要高学历,从而导致学历或知识的冗余,而这种情况在发达国家早已发生。学历内卷是教育内卷的终端表现,它以倒逼的方式直接导致更大范围和更早期的内卷,即前端的教育内卷,从胎教、早教、幼教到小学、中学,教育投入都在不断加大。因竞争观念的强化,许多国家的儿童过早、过度地被强迫学习,几乎没有快乐、自然的童年。但是,增加的教育投资并没有使收益(即学历和职位)得到明显提升,反而极大地损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危及孩子对生活意义的建构。

虽然古代社会也有内卷,但速度很慢,而现代社会的内卷速度很快。例如,从1980年至今,中国社会的内卷程度就很深。再如,根据相关研究,从1970年至今,美国的内卷速度也大幅加剧。尽管人均收入大幅提高,但家庭收入中位数只有小幅增长,而最大的好处落入了富人囊中。

第六,生活感受内卷化,并表现为包括获得感、自我认可和社会认可在内的生活快感,越来越难以获得。可以这样界定:对于行为者来说,获得一份收益所付出的成本越低,则其生活快感越高;获得一份收益所付出的成本越高,则其生活快感越低。并且,终身学习不但无法改变内卷,反而会加速内卷(参见邓曦泽:《马云“终身学习论”:童话还是悲剧?》,《联合早报》2018年3月26日)。

“自杀性社会”的特征

当竞争与内卷相互加剧到一定程度,即过度竞争时,劳动价值边际收益率降到某个临界点,劳动力就不会继续追加投入,而会选择放弃目标。这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这个临界点可以称为“放弃点”或“人生目标放弃点”。于是,就发生了从内卷到放弃的质变。内卷与放弃的区别是:在内卷阶段,行为者还会持续投入劳动,只不过边际收益递减;而放弃则是行为者不再投入劳动,因而不会再被内卷。对于(生活目标)放弃点,可以这样定义:如果行为者放弃某个目标时,劳动边际收益率处于某个数值,那么,该数值就是该行为者在该目标上的放弃点。当该行为者预期的劳动边际收益率等于或低于该数值时,他就不再继续追加劳动,而选择放弃。

一个社会的竞争与内卷相互加剧越严重,个体的放弃点就出现得越早。如果一个人过早放弃合理的人生目标尤其是就业与教育目标,他的人生就是放弃的人生,也是“自杀性人生”;如果一个社会有许多人过早放弃合理的人生目标,这样的社会就是“自杀性社会”。并且,这种“自杀”和放弃时的具体生活状态,没有关系。即便一个人在30岁便成为富翁,但只要他是因内卷而放弃某些合理的人生目标,就属于“自杀”。不过,如果放弃(如僧侣式清心寡欲)不是因内卷导致,便不属于本文所谓的“自杀”。“自杀”是有欲望但不得不被动放弃;僧侣式清心寡欲是欲望很少而主动放弃。

“自杀性社会”有两个表现:

第一,代内“自杀”:降低目标,减少努力

代内“自杀”是指由于竞争与内卷相互加剧所导致的劳动边际收益持续递减,导致一个人的目标放弃点过早来临,从而过早降低自己的某些合理生活目标,选择减少甚至放弃努力的策略和行为。不过,由于现代生产力远高于古代,所以,代内“自杀”者的绝对生活水平,通常仍高于古代。

第二,代际“自杀”:减少或放弃生育

代际“自杀”是指由于竞争与内卷相互加剧所导致的劳动边际收益持续递减,导致一个人的生活快感,包括获得感、自我认可和社会认可感,降低到他认为这样的人生不值得享有的程度,并认为其后代也会重复同样甚至更差的生活状态,从而选择减少或放弃生育的策略和行为。

对于代内“自杀”和代际“自杀”,某些激励政策可能有缓解作用,但不可能根本改变。所以,如何破解“自杀性社会”,暂时无解。

(作者是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3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