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社论:政治操作下,台湾MeToo运动前进了几寸?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3-06-17 10:30

来源:台湾联合报社论

始于民进党内的连串性骚案,半个月来,烧遍三党、政界、学界、名嘴及演艺圈。民进党近日由主席赖清德率领,上起“性平”课程;朝野立委则相互喊话,要加速修法。几名牵扯性骚案的人物,如李正皓、林飞帆、陈柏惟,宣布退出选举。这些处理基本属于政治操作,是“加害者”的危机处理,并未关切“受害者”的伤痛。如此草率的因应,反映了台湾社会性平意识仍浅薄如纸。

性骚或性侵的伤口难以愈合,主要是受害者碍于权势、文化、社会等因素无法声张,只能选择隐忍;但阴影不会消散,进而影响其日后行为和关系。近年“#MeToo”运动在全球兴起,希望透过自我揭露,建立一个对性受害者友善的文化与社会。反观台版“#MeToo”,多数案例在掀开后即告停格,沦为公关操作,至今难谓有何寸进。

从第一例民进党前女党工控诉合作团队导演性骚并遭吃案后,领导人蔡英文、赖清德多次道歉,民进党要求改革党内通报机制、开始上性平课;行政院则提出“性平三法”的修法。国民党更出招,要求提前在临时会处理,当成政治攻防。这在在反映一个泛政治化社会的漠然:在选举为先、认同优先、大局为重下,平权议题永远被迫等待。

回顾过去半月,尽管爆料者不断挺身而出,但大多数案例都在被掀开后即告结束。被指控的公众人物,标准程序包括道歉、解释、或提告反击,多流于公关止血操作,为未来重回舞台预留伏笔。相关单位的反应亦然,马上要求被指控者辞职,以求平息众怒,但所有调查程序均告省略。这种不问真相、不顾受害者创痛的处理,看似果断,其实粗暴,等于让勇于揭露的被害人继续承受台面下的说三道四,并没有实质正义可言。

在美国#MeToo中,曾出现另一种受害者,是受到不实指控性骚的人,沦为另类性骚受害者。这被称为性骚的“武器化”(weaponize),指利用指控性骚为“武器”,攻击地位或知名度较高的人。此时,若缺乏适当的调查机制,就会出现真伪难辨、趁乱泼粪的案件。这也是调查机制重要的原因。

归根究底,如何建立社会共识与价值才是关键。性骚如此频繁,核心因素在于权势的不对等:加害者认为可以利用自身权势,逼迫受害者就范;而受害者碍于权势及社会文化等压力,认为说出来“不会有人相信”,或觉得“会受到他人异样眼光”,只能选择隐忍。更痛的是,在权势威逼与社会压力下,既无法伸张正义,却还要戴上面具与加害者正常互动,强颜欢笑。不少受害者自我揭露后,却被质疑“为何之前不说?”“为何还要与加害者互动?”,都显示台湾未正视#MeToo运动的核心精神。

半个多月来,有一群勇敢的受害者说出内心积压已久的痛苦遭遇,让更多沉默的受害者知道她/他们并不孤单,也让可能的加害人知道他们不能再这么做。但这些案例终究只是冰山一角,绝大多数职场被性骚者即使乘着#MeToo之浪自我揭露,后果却依旧悲观。症结在,还有许多骚扰者受到权势掩护,许多僵固的组织依然不为所动,许多人依然看风向在发声。

台湾的#MeToo迄今仍停留在起步的初阶,仅止于形式上的揭露,仍局限在政治攻防,而性别平权的价值依旧受到忽视。迫切要做的有:普设支持系统,打造受害者低负担的申诉及调查机制,让社会对受害者的支持形成共识,并确保被指控者免于冤屈。更重要的是,打破权势威逼的脉络,建构免于骚扰的友善环境,台湾才能算是进步。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3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