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谢睦泽:提升个人知识 从容面对AI时代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3-06-17 07:45

美国高盛集团不久前发布关于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被人工智能(AI)取代的报告,再次挑动人们对AI的焦虑情绪。笔者比较认同的是,尽管AI近期的发展迅猛,但还没达到可以大范围取代人类工作岗位的阶段。曾听说一位学者鼓励阅读,称在书本上所得到的知识越多,大脑发生“化学反应”的概率就越高,越能衍生出对事物的不同观点。所以在“大限”未真正到来前,笔者认为国人应该善加利用这个“过渡期”,积极提升个人知识,为往后的形势先做好准备。

笔者认为,人类虽然没有机器人的各种超强学习和分析能力等等,可是综观文明发展,尤其在科学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不难看出有些科学家除了在各自领域努力,还须靠敏锐的观察力或凭借人类独有的灵感,取得某些技术突破。比如牛顿对奇妙的自然现象特别感兴趣,而且据说是在看到苹果掉在地上后,经过思考,创立“万有引力”学说。

再如物理学家德尼·帕潘在观察蒸汽冒出高压锅后,想到利用其力量,随后研究并制造了第一台蒸汽机模型。之后几位科学家陆续改良出早期的工业蒸汽机。蒸汽机在工业革命中作用甚大,曾用来驱动泵、火车头和轮船,以及为其他机械提供动力,其操作不受地理位置及天气情况影响。

这些科学家对自己领域研究的执着,加上冷静思考,以及类似艺术家细致的观察力和灵感,取得知识及技术上的突破,并将自己的发现利用在创造新事物。他们的伟大体现在能把一些丝毫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AI有超强的统筹和整合资料能力,但它是否有这种超然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或许我们可以学习和效仿大师们的做法,为一些事物提供新视角。

笔者注意到在互联网刚普及时,人们憧憬着能通过网络的快速传递,打破资讯壁垒。可是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商业化,网络出现许多有趣的视频、游戏,网上购物量也呈飞跃式增长。这也许意味着娱乐和消费活动,已占据一般网民的大部分时间。或许从互联网获取知识,已不是一般网络使用者的优先事项。

可是,AI结合互联网的浪潮已悄然来袭,后续发展对青少年的影响尤为巨大,所以笔者认为应善用AI来提升学习能力和效率,思考青少年将来要从事的行业,并花多点精力从庞大的数据库或其他途径索取资讯,预先做好准备。

按照许多专家的说法,一般白领应避免高度重复、遵从具体指令和规则的工作。笔者建议考虑从事与创作、创意种类相关的行业,以个人独有的经历所持有的独特观点,或靠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作品。艺术创作者或许应将艺术品做得更精致、讲究、细腻,力求充分体现出内涵和工匠的个人风格和独特性。

建立网上遗漏的个人资料库

笔者也建议民众多了解与自己专业相近的领域,探索能否有机结合各领域的某些元素,呈现出新观点、做法或者事物。

举个与建筑相关的例子,建筑师把德国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场顶棚设计为半透明的帐篷形状,呈圆锥形,网索屋顶镶嵌浅灰棕色丙烯塑料玻璃,而且用氟丁橡胶卡将玻璃卡在铝框中,使覆盖部分内光线充足且柔和。建筑师使用这种非常规的建筑材料,巧妙地利用一种犹如织物的新型工业材料。顶棚即体现独特的审美观和采光功能,又具备承受荷载的功能,是一个满足美学和符合力学要求的成功例子,值得我们参考。

或许我们应该开始思考,如何把一些可预知的、对自己重要的信息收集起来,因为不是所有资料都可以在网上搜索得到。如果能积极寻找那些未上载的资料,如一些旧书籍的内容或图像的资料,这些典籍或许可以成为各自的小资料库,补充大数据库所遗漏的资料。

在人文和历史研究方面,口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文史的一些不足。这些往往是对某些事故或时期的亲历者的采访,捕抓对同一事物的另一种角度和观点,即便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收集及整合不同人的看法,多少能帮助还原真相,提高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服务型机器人与人类的互动能力日益增强,建议服务业者尽量把服务做得更个性化、周全、贴心,并且仔细观察,以更了解客户的喜好,满足其需求,从而赢得客户认可。

总的来说,面对如此罕见、影响深远的社会变革,笔者以为只要国人做好准备,细心观察周边事物,了解其内在逻辑关系,并运用好人类灵活的思维和感知能力,应该能在“劲敌”面前,为自己守住一定的生存空间。

作者是本地工程师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3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