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杜宗熹:台北上海双城论坛从热闹到冷清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2-07-24 14:42

来源:德国之声中文网

作者:杜宗熹

2022年的“台北上海城市论坛”(俗称“双城论坛”)在19日以视讯方式开展,并且在短短的1.5个小时内就结束,被媒体评为是史上时间最短,且最冷清的一次,这也成为台北市长柯文哲任内最后一次的“双城论坛”的印象。

本届论坛仍将维持惯例,台北和上海双方签下3项合作备忘录(MOU),也让“双城论坛”举办13年来,一共签下42项合作备忘录,算是延续了过去的政治框架。而大陆军机扰台和各项的政治争议,也成为今年大家茶余饭后的话题。

虽然这两三年的规模缩减,主要是受到疫情和隔离政策的影响,但在两岸政治当前气氛的大环境下,柯文哲7年任期的“双城论坛”,议题从大冷到大热,这让我这位跑过多届“双城论坛”的新闻工作者,有必要回顾一下过去的双城论坛和成果。

2015年柯文哲以市长身份,连同台湾商界人士浩浩荡荡的访问上海,成为当年的媒体热点。因为采訪路线不同,当时我是对柯文哲所率领的台北市政府团队所知相当稀少。在柯文哲登陆上海前,我也只采訪过柯文哲一次,所有对他的了解,多半还是来自于他人的报道和观察。所以我也很好奇,作为记者和台北市民,北京会怎么对待这位绿营曾经支持,且打败国民党当选的台北市新市长。

但与现在大不同的是,在当时台湾整体的大环境,特别是台北市政治版图仍偏蓝的情况下,对于柯文哲前往上海,台湾舆论还是支持的声浪稍高。而舆论对于柯文哲有意或无意犯下的一些“错误”,民间也比较宽容,总觉得“能办就好了”。

那一年,上海官方选在瑞金宾馆举行双城论坛,并且由当时的上海市长杨雄代表,在上海市政府接待外宾的兴国宾馆等候柯文哲一行到来,这也是2013年接待郝龙斌和2009年前高雄市长陈菊登陆时,上海官方的接待之处,所以对柯文哲的接待可谓不高不低且恰到好处:这既非特别礼遇柯文哲,但也是相当热情。结果柯文哲以一双球鞋配短袖衬衫,去见穿长袖衬衫与皮鞋的杨雄,让在场的媒体记者也都非常意外。

仔细来看,因为是双方第一次接触,加上柯文哲过去的深绿背景,大陆当时仍有对柯文哲“听其言,观其行”的用意。例如那两年国民党主席朱立伦到大陆参加国共论坛,大陆就以党政领导人的规模接待朱立伦,明显比对柯文哲高一级,这也显示出双方的合作基础仍有一些差异。但由于后来双方成功建立了信任感,2017年柯文哲再度访问上海时,就与代表大陆的时任国台办主任张志军闭门会晤。

这些接待层级对等与否,由谁出面接待,一般来说,对于出生在台湾或海外的民众,并不是特别熟悉,但大陆的官场文化非常重视这一点。因此,无论是前还是事后,两岸媒体记者对于这方面的所有细节,甚至是礼节,包含双方交换了什么礼物等细节,都不能忽视。而两岸官方到底是有意还是无意安排,更是大家报道的焦点。

2015年,刚选上不久的柯文哲团队非常的意气风发,大有和上海官方别苗头,互相拼场的用意。按照双方惯例,活动最后一天要由客方回请主方,因此柯市府当时在瑞金宾馆安排了一个别具风味的西式“站立式自助餐”(Standing-buffet),不设桌椅,只有站立式高度的桌子,想要展现台北当时的流行文化,那别是西化的那一面。

虽然从某方面来说,在大陆近代著名的“十里洋场”班门弄斧,显得有些奇怪。不过,当时上海市长杨雄最后并没有到场,而是由时任上海市副市长的翁铁慧代表参加答谢宴。柯文哲和台北市府团队,还安排了从瑞金宾馆的大草坪和古色古香的英式洋房中现身的出场桥段,确实是与中式官场的宴会风格大相迳庭,也算是一种突破。

柯文哲当时还安排了一个破天荒的行程,就是以台北市长的身份,去走访刚整修完的上海四行仓库原址和纪念馆。在1937年的淞沪抗战中,这段“八百壮士”的故事在台湾几乎可为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在大陆过去的抗战历史中,却不显得特别重要。许多大陆民众在早年根本不知道谢晋元和“八百壮士”的故事。而柯文哲当时也强调,历史就是历史,抗战是蒋介石指挥的。

值得一提的是,那一年台媒记者在上海还听到一个很奇怪的消息,就是有官方人士透露:上海的交通卡和台北的悠游卡,有可能会签署合作协议:也就是民众持悠游卡可以在上海搭地铁,持上海交通卡也可以在台北搭地铁。这在2022年的两岸局势来看,简直是有些不可思议。不过最后因为涉及双方金融等各种合作上的障碍,这项传言也没有成真,但这或许也意味著柯文哲时代的双城论坛,只要牵涉到台湾的总统府或行政院有不同的想法,就没有什么可以突破的地方。

双城论坛最初的作用,其实是加深上海和台北两个市政府,在总体市政上做各种深层的交流和经验互访,可以视为是两座城市共同成长和学习的一种机制。所以在过去签署的42项备忘录中,除了涉及体育,教育,环保等议题外,很大一部分,其实是建立两市各区对各区,各局处对各局处的交流机制,并让双方的公务员有机会互相见面,互相交流和学习。

但平心而论,受限于两岸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13年“双城论坛”下来,我个人认为上海从台北学到的成果较多,台北从上海学到成果的较少。不过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台北也是上海很好的“老师”。对比2010年的时候,今日的上海官方施政,有不少台北市政成功的影子:从垃圾分类,交通管理,河岸空间整治,到全面提升各区基层公务员的服务水准,台北市前后两任市长对上海今日的市政进步功不可没。

但说要“双城论坛”是一个尔虞我诈,两岸双方互相在台面下较劲的场合也没错。只是背后两岸双方的互动,特别是马英九时期和蔡英文时期,以及郝龙斌市府和柯文哲市府团队的不同,倒是有值得大书特书之处。

在2010年当时,也就是时任台北市长的郝龙斌最早举办“双城论坛”的时候,这仍是两岸双方一个非常重要的破冰场合,国共双方一步一步在政治上作出了突破,也累积了互信。曾有一位非常资深的台湾媒体人告诉我,在2010年时上海官方其实大有藉此一机会,让时任上海市长的韩正访台的用意。官员甚至事前还暗示,请台媒要在新闻会上询问韩正是否考虑访台这一问题,让韩正有机会公开向台湾释出善意。

最后果不其然,在韩正递出考虑要访台的想法后,无论是当时的北京高层,还是马英九政府,都对韩正访台的行程大开绿灯,也让韩正成为本届大陆政府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唯一以官职身份访问过台湾的官员。韩正同时也是1949年以后,第一位访问台湾的大陆直辖市市长。而首届“双城论坛”除了世博会和花博的合作,当年还促成了台北松山机场与上海虹桥机场,两座市区机场的对飞直航,堪为一时佳话。

回顾2010年当时,我还未加入新闻工作的行列,但由于2008年马英九当选总统,上海要在2010年举办世界博览会,台湾方面想要藉上海这个平台和城市融入国际舞台,加上台商大力发展大陆市场和供应链,因此特别重视这类机会,所以自然把“双城论坛”当作是一种机会。除了两岸关系很重要之外,台湾若想融入国际舞台,在同样讲中文的大陆最大城市上海开展合作,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但随著2014年反两岸服贸的太阳花运动爆发,台湾民意对于两岸合作的态度有不少转变。特别是2016年台湾政党轮替后,由于民进党执政,“双城论坛”也从一个交流和突破的平台,变成在两岸关系紧张之下,双方公开合作、私下较劲的场合。比如说,发放入台证件给大陆官员的是民进党政府,而不是柯文哲,所以民进党政府对于上海方面谁能来台,或是以什么形式和时机来,具有一定程度的否决权。

其后,柯文哲从绿营全面支持,到与绿营全面决裂,他所举办的历届论坛夹在执政的民进党和大陆官方之间,能发挥的空间和政治舞台自然有限。大陆为了避免出现对抗或是过度激烈的场面,或是避免营造出替民进党执政“背书”的情况,有时也对这个平台作出一定程度的降温,严格限制在市政的等级,例如2016年由上海市统战部长沙海林代表出席,而非由市长杨雄回访台北。

“双城论坛”的热闹还是冷清,其实是件小事,但背后反映的是两岸民众在不同时期的想法不同。如今随著冠病疫情已经迈入第三年,两岸双方应该思考的是,如果有一天疫情结束,双方交流不需要隔离的时候,未来两岸双方究竟要如何对待彼此,又如何审视双方的关系?而台北和上海两座大城市,在疫情后又要如何面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从中寻找合作和学习的机制,而不会因为竞争损害了交流活动,这也是大家应该思考的方向。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