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吴新慧:社会契约里的同理心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2-07-24 07:55
吴新慧:社会契约里的同理心

政府的任务应该更重在打通许多门道、去除阻止社会流动与民间自发力量的障碍,而不是制造只追求落实自己梦想、

只期待政府与社会铺好路的年轻一代。

星期六(7月23日)的《联合早报》中国版,刊登了一张“熊抱”的萌照。那是广州长隆野生动物世界里的大熊猫“隆隆”,趴在冰块上消暑。中国今年的夏天受席卷全球多地的热浪影响,多个省市都出现高温,摄氏40度的高温持续多天。

持续高温苦了烈日下给民众做冠病筛查的检测人员。为避免这些身穿密不透风防护服的人员中暑,上海和一些城市把大冰块放在值勤的检测人员身边,用最简单和最原始的方法降温。

热浪更是横扫西欧许多国家,西班牙、葡萄牙和法国有大片树林被野火狂烧、毁了许多家园,热浪也夺走至少千多条人命。

位于这些国家北部的英国,首都伦敦在这个7月一度录下超过40度的最新纪录。为免出行的民众中暑,官方在伦敦的火车站放了大量的瓶装水供免费提取。

在越南,送餐平台最近宣布征收“高温天气附加费”,以补偿送餐员在炎热天气下工作的艰辛。在河内和胡志明市,顾客召车、点餐或网购杂货时须付5000越南盾(约0.3新元)的高温天气附加费,快递服务附加费则为3000越南盾(约0.18新元)。

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在近期出现工人中暑死亡事故后,也开始提出多项保障工人的建议。欧洲工会联合会呼吁各国制定安全的工作温度顶限。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市政府最近和工会同意,一旦气温达到39摄氏度就暂停街道清扫工作。

极端天气只是当今世界正在应对的其中一个挑战,眼下还有影响广大民众情绪、让多地政府苦恼的高通货膨胀问题。而社会里存在的贫富悬殊裂痕,若在肆虐人类两年多的冠病疫情期间没有控制好,高通胀无疑将加剧这种社会里的“高温”。

不满薪资跟不上通胀,英国5万多名铁路工人就在6月下旬展开了当地30年来的最大规模罢工,三天工潮瘫痪了大部分公共交通和经济活动。近日斯里兰卡和意大利的政府领导先后被迫下台,也凸显了持续高通胀可以是民怨大爆发的最后一根稻草。

然而危机下的社会情绪与裂痕,不是几项送暖和派钱的措施就能平息弥合,尤其是当有关的矛盾或不平现象已积累多年。政府或民间发出的社会关怀,不能止于表面的同情,而须要更能细水长流的同理心。

上述用冰给工作人员降温、政府和工会达致协议让户外工作人员在极端高温下暂停工作,看似微小,但都是一种同理心和应有的人道的表现。

新加坡第四代领导团队目前在积极推展社会契约的更新工作,根据官方的论述,社会契约是政府与人民之间,对于彼此的责任与角色的一种默示,从而能一起塑造现今和未来社会的福祉。这包括个人与家庭、社区,以及政府的责任与角色。

副总理兼财政部长黄循财星期六(7月23日)在全国职工总会青年团的一个活动上,重申了更新新加坡社会契约的重要,以更好地应对越来越艰巨的国际局势、经济变数和气候变化等中长期挑战。第四代领导团队正在准备接班,而新加坡已处在一个跟前面三代领导团队很不同的世界和国内社会,他们所领导的政府和他们所要服务的国家和人民,都须要更新彼此的认知与共识,确认彼此愿意同行与让国家前进的方向。

同理心的建立与发扬,应该也是这个认知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有了同理心,才知道或至少愿意尝试了解另一方的难处与局限,或面对抉择时的取舍。各种征求民众与专家意见的沟通与对话,不应只是知道大多数的选择或收集各种百分比的数据,以合理化某种决策和决定,而还要进一步了解各种意见与建议当中的背景或原因,才能在政策的设计与执行过程中,把即使是对少数人的影响,尽量做到软着陆。而处于上方的大多数人,同样能设身处地顾及另一方的人的需要和感受。包容社会也包括包容不同意见,这需要每人每方的同理心,是远超过表面、一次过的同情心的要求和素质。

职总昨天宣布设立青年专责小组,从8月起到各个高等学府举行讨论会,了解即将踏入社会的年轻人在工作与生活上的需要与诉求,并在这为期一年的活动结束后提出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工作与生活的期望。这应该也是第四代团队更新社会契约、实际了解认知与需要的一个渠道。

同样的,征询与对话的过程应该要建立更大与更多的同理心和合力寻求方案的意志。政府的任务应该更重在打通许多门道、去除阻止社会流动与民间自发力量的障碍,而不是制造只追求落实自己梦想、只期待政府与社会铺好路的年轻一代。我们可以帮助后代少走冤枉路,但不能免了他们应有的人生磨炼与学习,以及顾及他人的人格培养。

今年以来,各种挑战与危机接踵而来:战争、能源与粮食危机、高通胀、地缘政治尖锐化造成的区域安全风险等等,都压缩在人类这半年的历程,冠病也还纠缠着。除了要推动国人积极和迅速提升自己的应变能力,提升企业和经济转型,国家也需要很扎实的软技能和软力量。眼前的许多挑战和局势,都是磨炼软技能和软力量的时机与素材,更需要终身学习。

(作者是《联合早报》副总编辑 )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