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社论:周休三日会成为全球职场流行趋势吗?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2-06-12 10:28

来源:台湾《工商时报》

工商社论

今年6月1日起,英国有60多家公司的3,000多位员工,进行为期六个月“四天工作制”的社会实验。从2018年就陆续推动上路,“每周工作四天全球”(4 Day Week Global)的非营利组织,想要检验的是“80%工作时间-100%工资-100%生产力”,“周休三日,劳资双赢”的公共利益,是否确实存在。

由于2020年迄今的冠病疫情,许多企业都采用“居家上班,分流办公”的方式,渡过漫长疫情的过程当中,居家办公和远距上班,已成为新兴的工作态样。今年以来,许多国家因疫情接近尾声,原来失业或居家办公,无论是离职或转职的蓝领和白领劳工,如今都陆陆续续的回到原有或新的工作岗位。但在长达超过两年期间里,在企业求生的各种工作场所的变通转型,“无薪假+保留工作”的劳资妥协,使得各种“每周工作四天”的先驱计划愈来愈多,产业类别愈来愈多元,成为推动的新契机。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冰岛。依据媒体去年中的报道:“冰岛周休三日实验大成功,劳工幸福感和产能都提升”;究其原因则在于:“员工面对的职场压力、焦虑、忧郁和精疲力竭,都减少了,因此也更卖力工作、更少请病假;劳工觉得获得更多休闲时间,因此,更致力于他们的工作”。

这个结论,除涉及到企业和劳工的参加意愿,以及是否匿名的伦理问题,还有学术上,所要求更严谨研究方法的检验;例如,该实验的时间长短、该实验的产业类别与规模大小是否一致、以及参与该实验劳工的工作内容性质,都值得进一步探讨。另一方面,周休三日的实验,冰岛、新西兰、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成功案例,都没有清楚叙明产业的类别、该产业在各国的发展现况及产业内的企业规模是否差异很大。此外,跨越世界各大洲、各国的经济发展程度高低不一、产业结构各有特色,而且政府原来赋予法定的劳工权益,也都不同。

而疫情期间另一个受到关切的问题则是,居家-远距的工作效率,有没有比实体工作环境要来得更高?除了不适合居家-远距工作的行业之外,人际关系的疏离感,面对面沟通的综效,乃至于创新需不需要团队合作,都成为讨论的焦点。

“每周工作四天全球”网站,在首页就标示出,当前遍布全球各大洲的各项先驱计划所在地;令人意外的是,中南美洲、非洲、以及东南亚各自启动至少五项的计划,在加拿大和美国,却都只有一个试行计划。而且,该网站更揭露“每周四天工作制,让78%员工觉得更快乐,而且压力更小”。亦可见不仅是已开发国家在推动,其实有更多开发中国家也在进行实验。

虽然缺乏更有说服力的实验设计的说明,但足以显见的则是,这确实是一个可能的职场新型态。正因为如此,除了各国企业配合国际非营利组织自主性的试行之外,也有政府带头响应。西班牙的左派政党,就曾经在2021年推出“周休三日”的政见,并且得到西班牙政府同意在有限度的范围里面,测试“每周工作32小时(每日8小时)”的新工作制度。200家企业愿意参与,3000到6000位劳工受惠,在降低工作时间的同时,企业也不减薪、也不裁员。这样的试行结果,给予“周休三日,劳资双赢”更大的想像空间。

兴办“80%工时-100%工资-100%生产力”的社会实验,对于劳资关系的和谐,以及经济长远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政策意义。“高工时”不等于“高产能”,这是当前社会的普遍共识。“缩短工时、工资不变”,有助于企业留住员工,或许没有争议;但是,能不能也就此保持百分百的工作产出,则是企业界的质疑。疫情过后,“周休三日,劳资双赢”,适用于部分特定的产业类别,个别员工的工作性质,也可能更广泛的遍布于各种类别的产业。而工作时间的弹性化,工作场所的异质化,工作派遣的普遍化,乃至于年轻世代对于“企业去中心化”的高度期盼,都是“每周工作四天”的助力,这可能是企业未来无可回避的重大挑战,值得关注。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