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严孟达:冷知识与黑科技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2-06-12 07:55
严孟达:冷知识与黑科技

漫步

很多冷知识,其实并不冷,就存在于生活中和各行各业中。

近日在牛车水一家馆子里,第一次尝到烤蚕茧的味道。

经朋友介绍,才知道在中国北方,蚕茧是一种可口的日常小吃。

蚕茧也能吃,对我来说,是百分百的冷知识,有点震惊。

不禁遥想两汉时期,古罗马帝国的权贵第一次把中国传入的丝织品穿在身上时的讶异兴奋,他们对丝的材料来源感到极度迷惑,以为丝是来自中国特有的植物纤维。后来,养蚕缫丝的技术传入西方引起巨大震撼,世上竟有这种能够吐丝的有生命的东西?西方人觉得不可思议,对他们来说,这显然是一种冷知识。

过后,罗马人进一步把蚕丝跟麻、毛料混合成新的纺织品,销回中土,也大受宫廷的欢迎,称之为“杂色绫”。中国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国刚在《中西文化关系通史》一书中,深入论述中西技术互相交流的这一段因缘。

造纸技术2000多年前便在中国萌芽,根据张教授的说法,“纸”这个字早在战国时代就已出现,而它最初的字形也是跟丝有关。最原始的纸材料是来自缫丝过程中的“残絮断丝”形成的薄片,用途不大,但它给后代造纸技术的研发带来灵感。魏晋南北朝时,中国的造纸技术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

唐、宋是造纸业的黄金时期,带动了知识的传播,并推动了文学和艺术的发达。

中国古代很多技术都是在“冷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英国汉学家和科学史专家李约瑟说,中国在15世纪前的科学发明和发现,超越同时代的欧洲。

16世纪之后,中国的科技为何严重落后,真是一言难尽。

1841年,禁烟英雄林则徐被软弱的道光皇帝发配到新疆途中,将他珍藏的一些从广州收集到的有关海外地理、科技发展的翻译资料,托给了好朋友魏源,希望他能好好利用这些材料,写出一些好东西,长长华夏同胞的见识。

一向好学的魏源翻阅之后便爱不释手,以两年时间完成了《海国图志》五十卷本,书中介绍了五大洲几十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科技;总结了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希望以西方的进步刺激中国人。

这本书可称为中国打开认识西方窗口的《百科全书》,书中介绍的西方商业、铁路交通和学校等等新鲜事物,对中国人都是冷知识。这套书启发了一些爱国志士如王轁、康有为的改革思想,但在社会上却引不起广泛的兴趣。朝廷还因书中对西方文明充满了赞美,伤了天朝的自尊心,有人主张将这套书付诸一炬。

这套书在中土受到轻视冷落,流入日本之后却被惊为天书。日本人被书中记载的西方文明所激励,对明治维新运动发挥了积极作用。

清朝和日本对待新鲜事物的截然不同态度,预示了中日接下来的命运。

《联合早报》出版的《战疫勇士——新加坡之道》一书,访问李显龙总理和几位部长,加上前线人员和幕后支援团队的反应与回顾,让读者了解政府应付建国以来最大公共卫生危机的思路与战略演变,一些鲜为人知的冷知识是书中的一大亮点。

口罩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从到海外找货源到把海外的口罩生产线移回新加坡,当时身为贸工部长的陈振声说,他对手术口罩由哪些原材料制成已了若指掌。

手术口罩有三层,外层和内层都比较容易制造,中间的过滤夹层,技术名称叫做“熔喷”(meltdown),俗称“阻隔层”,原料是化工产品聚丙烯,可以在裕廊岛上大量生产,但是缺少最后制成熔喷布的机器。不久后从外国紧急引进,解决了生产问题。新加坡从此建立起稳定的口罩生产链,无疑是抗疫战的一次决定性战役。

审查不少于35款疫苗的专家团、安排物流供应和接应海外国人紧急回国的公务员,都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磨练。

“冠病2019”疫情暴发之初便推出的“合力追踪”(TraceTogether)手机应用,概念创始于2009年的H1N1流感和中东呼吸综合征出现时。当时政府便想到利用科技追踪病例的接触史,加强围堵病毒扩散的能力。当年没有机会落实,这次却派上用场,起了大作用,昔日的研究为今日的成果埋下伏笔。“合力追踪”成了新加坡震惊国际的一项“黑科技”,引起西方媒体的高度关注;西方国家,包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纷纷推出各自版本的追踪病例手机应用。

疫情期间,政府在全岛各角落组屋区里广设贩卖机,发放抗疫物资,节省人力,提高效率,善用科技到生活中。日前新添的功能是售卖常用的中西药品,还能在特定时段让人“触屏”与药剂师作远程咨询。

几日前在淡马锡主办的第八届生态繁荣周开幕式上,国务资政兼国家安全统筹部长张志贤的讲话,围绕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主题,带出了一些新兴科技名词:“低碳氢能”“碳捕集”“应用与封存技术”等等,对外行人来说都是“新鲜解冻”的“冷知识”。

很多冷知识,其实并不冷,就存在于生活中和各行各业中。

吃一堑长一智,不管是冷知识或黑科技,疫情是一堂课,新加坡人一面学习一面打仗,没有“白费”这一场危机。

中西历史早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民族对待知识的态度,决定了这个国家、民族兴衰的命运。

(作者是《联合早报》特约评论员)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