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张弘:“记忆政治”推高反俄情绪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2-06-08 14:05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张弘

乌克兰首都基辅不久前决定拆除40余处与俄罗斯相关雕塑和纪念碑。实际上,自几年前开始,乌克兰多地与俄罗斯有关的纪念标志都已被移除,从街道名称到大型纪念碑;连不少地方的普希金、朱可夫等历史人物的雕像也被拆除。

而此类现象在一些东欧国家和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境内也有发生。例如今年5月9日,俄驻波兰大使在向华沙苏军烈士墓敬献花圈时,被人泼了一身红色染料。这是一次严重的外交事件,反映了波兰社会对俄罗斯的认知恶化达到了极端的非理性状态。

导致东欧及前苏联地区社会反俄情绪激化的因素有不少,既有俄乌冲突的现实冲击,也有历史上的负面记忆,还有一些国家政府推动的“历史虚无主义”。

首先,自俄乌冲突爆发后,短时间内导致数百万乌克兰难民离开家园,勾起了乌克兰及波兰等一些国家民众历史痛苦一面的记忆,从而令这些国家社会对俄认知更趋于恶化。例如有报道称,目前进入波兰的乌克兰难民人数已超过300万人,这对于人口约3800万的波兰来说,几乎相当于每三到四个家庭就收留了一名乌克兰难民。这些难民的经历和讲述,无疑会让波兰社会对俄负面情绪进一步升高。

其次,一些东欧及原苏联地区国家的不安全感上升,容易勾起负面的历史记忆。众所周知,波兰历史上有过三次被“灭国”的经历,在18世纪被沙皇俄国、奥匈帝国和普鲁士先后瓜分。冷战结束后,波兰为代表的东欧国家开始重新评价苏联在二战中的历史作用。波兰指责苏联利用与纳粹德国在1939年签署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第4次瓜分波兰。冷战后的波兰对作为苏联继承国的俄罗斯怀有较深的敌意,专门制定法律禁止将建筑、街道、桥梁或广场等使用象征共产主义的姓氏、组织名称、事件或日期进行命名,拆除与苏联有关的纪念碑超过500座。在俄罗斯启动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后,由于波兰等国与乌克兰接壤,而且历史上曾与俄罗斯有过恩怨,再加上美西方的极力渲染,这些国家的不安全感开始上升。

第三,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政治导致了反俄外交政策。

冷战后,波兰等一些前苏联阵营国家之所如此热衷于炒作历史问题很大程度与其国内的现实政治有着很大关系。例如,冷战后波兰政治的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浪潮不断。上世纪90年代中左政党——团结工会党和社会民主党凭借反对社会主义和苏联获得一些人的支持,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成为他们执政最大的意识形态。

进入21世纪后,民粹主义开始兴起。虽然波兰是东欧经济转型的“优等生”,但并未解决贫富两极分化和地域发展差距扩大的难题。经济私有化和自由化导致波兰基尼系数在2004年达到0.38,城乡居民收入差超过50%。民粹主义政府领导的波兰采取了亲美、反俄和抵制欧盟的外交政策。波罗的海三国、波兰等“新欧洲国家”还宣称:俄罗斯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和俄罗斯交涉存在着严重的危险性。而这种政治上的态度也掩盖了不少历史真相。

东西方的史料证明,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苏联超过2000万军人及平民死亡,累计牵制约550万德军,消灭德军超过300万人。苏军在解放波兰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约50万苏军将士为解放波兰付出了生命。这些内容在一些东欧及前苏联阵营国家现在的课本里很难见到,搞“记忆政治”,有意忽视某些历史,而这些历史对相关国家又具有特殊意义,当然就容易出现“以偏概全”的历史虚无主义。

尽管俄罗斯总统普京执政后曾试图化解与波兰的历史恩怨,普京曾在2010年与波方共同纪念“卡廷惨案”时,以单膝下跪的方式来纪念死难者,但这种努力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复杂的国际安全环境和波兰民粹主义政治使得历史记忆成为两国关系中始终解不开的死结。

俄乌冲突的现实,加上特殊的历史记忆使得关于苏联二战作用的认知已经超越历史研究范畴,正成为国际政治的工具。出于政治需要,一些国家对苏联历史的片面解读越来越常见。这种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不仅破坏国家间政治互信,也会影响我们对历史是非曲直的判断。只有以客观和理性来对待历史,才能促进人类社会避免重复过去的错误。(作者是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所研究员)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