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沈泽玮:共同价值观超越种族差异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2-05-15 07:55

自由席

要抵挡外部冲击,国家认同须超越族裔认同,而国家认同主要建立在共同价值观的基础上。

中国影响力渗入东南亚国家这一老话题,在乌克兰战事和中美竞相拉拢亚细安的背景下,格外引人关注。

《海峡时报》4月底引用一个台湾的智库民调报道称,东南亚五国登上全球被中国大陆渗透的前10名榜单,新加坡居第二。柬埔寨第一、泰国第三、菲律宾第六、马来西亚第八。调查涵盖36个国家与地区。

这项调查将中国影响力分成九大层面分析,包含媒体、学术、经济、社会文化、军事、执法、科技、政治和外交。

调查将无形的影响力化作有形的综合数据,并称之为“中国指数”,同时将影响力定性为负面渗透。这套方法是否足以作为衡量“中国影响力”的标准,见仁见智。

早在3月底,《海峡时报》制作视频采访三位新加坡人,让当事人亲身讲述个人背景,以及与中国结下情缘的过程。受访者的叙述让我联想起身边一些亲友,跟受访者一样,也都有颇深的中国情意结。

这当中,既有把中国中央电视台和香港凤凰卫视当精神鸦片的老华校生,听到《义勇军进行曲》会跟着哼唱几句,总看蔡英文和民进党不顺眼;也有华语讲得吃力的老英校生,折服于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腾飞的盛景,醉倒于5000年中华文明与互联网科技之普及,悔恨此生太晚恋上中国。

对中国有好感的新加坡华人是否呈上升趋势,难有数据佐证。但随着中国国家综合实力增强,中老年新加坡华人对中国的亲近感增多也很自然,毕竟同文同种。年轻一代则对中国新兴社交媒体平台着迷,刷TikTok、B站、小红书等刷上瘾,久而久之或许也会转化为对中国的好感,但不应等同于中国影响力的负面“渗透”。

新加坡国情特殊,是大中华地区以外华人人口占比最高的国家,同时奉行多元主义,并位处东南亚以马来人居多的区域。中国影响力渗入,对新加坡华人的认知多少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若因此动摇多元根基,将带来巨大社会震荡。

那条触及社会稳定的警戒线不容易划,但对中国崛起的自豪感,不应上升至事事为中国说话,模糊新加坡国家利益,甚至把族裔认同放置国家认同之上,形成以身份划界的排他性“部落政治”。

试图通过公共外交或侨民外交去拓展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多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米尔斯海默和哈佛大学教授沃尔特在《以色列游说集团与美国对外政策》一书中说:“决定美国中东政策的既不是国际格局,也不是美国国家利益,而是以色列与美籍犹太人群体的游说活动。”

新加坡面对各种隐秘的外部影响力渗入,要精准打击绝非易事,也得给双边关系的薄纱窗留点回旋余地。

如果亮剑难,唯有加强防御。

要抵挡外部冲击,国家认同须超越族裔认同,而国家认同主要建立在共同价值观的基础上。国民享有的共同价值观越深厚,就越容易建立稳固的国家认同和国民认同。反之,一旦国民形成各种刚性的社群组织,国家认同很容易被部落认同所分割,社交媒体恰恰就是这个时代从旁鼓噪的离心机。

回头看,学生时代反复念诵的信约——誓愿不分种族、言语、宗教,团结一致,建设公正平等的民主社会——是共同价值观的高度提炼,更是深化价值观的重要起点。

但共同价值观不应只是抽象的空中楼阁,而是每个市民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的生活准则和价值观念,通过日常反复思考内化成行动的一部分。例如,当看到华人邻居和马来邻居起争执,会不明就里就偏帮华人吗?

我们永远不会知道自身抵御外国不当影响的防卫力有多强,直到遭受外部危机的波及。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新加坡官方立场引发国内舆论诸多声音,但不至于冲击多元社会的核心防护栏。不难想象台湾海峡一旦爆发战事,必定引发内部更大震荡。在地理上和族裔层面它都靠得更近,国家认同将面临更艰巨的考验。我们做好万全准备了吗?

(作者是《联合早报》中国新闻副主任 [email protected]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