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吴俊刚:国民服役55周年有感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2-03-30 08:06

吴俊刚专栏

1967年3月14日,国会通过了国民服役(修正)法案。这一来,凡是在1949年1月1日及之后出生的男性公民在满18岁时,都必须入伍服役。那年,笔者刚好在读高二,毕业时就收到了入伍通知。由于刚收到《新明日报》的通知,成功录取当记者,于是写信给国防部,要求兼职服役,结果被分配到警察部队的特警部队。

我们这批特警先锋在汤申路警察学院接受体能、步操、射击等训练,1968年也成了首批参加国庆日庆典接受检阅的特警队伍。当天天不作美,中途下起滂沱大雨,大家都被淋成落汤鸡。但所有队伍没乱,一直坚持到检阅完毕。这一天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1967年和1968年对新加坡而言,是风雨飘摇的日子,因为刚脱离马来西亚不久,英国驻军宣布要从苏伊士运河以东撤走,而反对马来西亚成立的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卡诺发动的对抗和颠覆还在进行。为防印尼特工在夜间乘小艇偷渡登岸,特警人员参加了夜晚的沿海防守工作,通常是从半夜到天亮,巡逻的海边包括樟宜和巴西班让等处。海边的夜晚寒冷,有时又会下雨,因此大家除了配枪,也都得带上手电筒和厚重的塑胶雨衣。

一晃55年就过去了,当年的毛头小子,现在都是白发老翁,难得国家还记得我们。今年国民服役55周年庆祝活动主题为“毅勇相承”,其中的答谢配套将为所有今年入伍、现役和退役的全职国民服役人员和战备军警派发100元的电子礼券。这些礼券可用于零售和餐饮场所,从今年中开始,通过Life SG手机应用发放。

但最感到安慰的,还在于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能在这小岛上过上太平安定的日子,没有天灾,也无人祸,政通人和,风调雨顺。可以明显地觉察到,今天的新加坡人,尤其是在安定繁荣中出生和成长的一代,几乎是把眼前的安稳生活当成是理所当然的。这与当年刚踏出校门的我辈惴惴不安的心理状态,真有天渊之别。那时,我们既担心能否找到工作,也隐隐然感觉到国家前途充满不确定性。

正是在国家新生且危机重重的情况下,国民服役应运而生。老一辈人还清楚记得,一批批适龄青年带着简单的包裹被送上前往军营的罗厘,不少父母挥泪而别的情景。那年代,好男不当兵的旧观念还是挺牢固的,因此,孩子被征召当兵,家长多少都感到忐忑不安。但在建设刚强勇猛国家的感召下,大家也义无反顾。今天,观念确实是改变了。入伍服役已经是家常便饭的事。但人们更多地把服役当作不得不完成的义务,当年那种危机意识已经因承平日久而淡化了。

草创时期的国民服役,和今天也很不相同。如今回顾或许还有些令人忍俊不禁之处,比如,因为好些入伍的青年没机会受教育,只会讲方言,因此,军队里不得不成立福建话兵团。现在的入伍青年几乎都完成中学教育,语言已不成问题。军营里条件的优越更是当年所无法想象的。今天的新兵,哪能想象当年有的同袍竟然被分配去当厨师,给大家煮大锅饭。

50年来的变化当然还有很多,训练方式、武器配备等,一切都现代化。我们的武备随着国家经济发展不断加强,武装部队也早已成长为一支新一代部队。这个成长变化的过程也许是较少为人所知的一面,却是新加坡能够持续维持和平与安定不可或缺的因素。

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享受着和平,其实,世界始终并不平静,在地球的不同角落,战争和冲突此起彼落,从未间断。举几个大家比较熟悉的例子:1960年代末,印尼对抗逐渐平息,越南的战事却越来越激烈,一直打到1975年。1967年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发生六天战争;1975年底,印尼出兵占领了东帝汶;1978年底越南挥军侵入柬埔寨;1979年中国出兵“教训”越南,同年苏联入侵阿富汗;1980年,伊朗和伊拉克战争;1983年美国入侵格林纳达;1986年美国空袭利比亚;1989年美国入侵巴拿马;1990年海湾战争;1998年科索沃战争;2001年美国入侵阿富汗;2003年美国入侵伊拉克;2008年俄罗斯入侵格鲁吉亚;2014年俄罗斯吞并乌克兰的克里米亚半岛;今年2月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战火还在延烧。此外,还有数不清较小规模的内战和地区战争。

这些战争和新加坡没有直接关系,但却一次又一次地提醒我们,不能因为过惯了太平日子就放松警戒,失去应有的危机感。每一场战争都有其缘由,战争不发生也有其缘由。这始终是个大欺小,强侵弱的世界,要做到不受欺和不受侵,必须有足够的自卫和反击能力,随时做好战斗的准备。所以有人说,要避免战争,就须准备战争。国民服役是做好战斗准备当中的重要一环,寓兵于民,全民皆兵。毫无疑问,对潜在敌人而言,这是一股很大的吓阻力量,显示我们将誓死保卫国土。

乌克兰军抵抗俄罗斯的入侵,固然有不少可歌可泣、英勇抗敌的事迹,但也暴露了这个苏联解体后诞生的国家的诸多弱点,包括在防务上武器和兵源不足,因此必须紧急要求别国军援和招募外国雇佣兵。发动战争前,俄罗斯花了不少时间部署大军,西方情报也一再发出战争警讯,但大敌当前的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1月28日还不以为意,甚至说一些西方国家夸大了俄乌之间爆发战争的可能性,导致恐慌加剧,对乌克兰经济造成损害。

泽连斯基是不是太大意了不得而知,但他给人的印象确是如此。2014年克里米亚被占领了,乌东地区从那年起至今也战火不息,分别由美国和北约,以及俄罗斯支持的敌对势力的代理人战争,一直在持续。这还不足以提高战争警觉性吗?现在,全世界都可以看到战争的悲惨结果。许多城镇已被炮火夷为废墟,士兵和平民死伤无数。联合国难民署估算,截至本月28日,已有约400万乌克兰人逃到邻国避难,乌克兰境内另有近千万人失去家园。换言之,战争已造成约四分之一乌克兰人流离失所。毫无疑问,有更多的乌克兰领土也将被俄国蚕食。俄罗斯在开战前,就已宣布承认乌东的顿涅斯克和卢甘斯克为独立共和国。

乌克兰的悲剧有诸多血的教训,而且涵盖内政、国防、外交和经济各方面。简单说,一个国家(尤其是比较弱小的国家)要生存,必须有良好的治理,团结的人民,举国上下一心,再加上蓬勃的经济,府库充盈,兼有坚强的国防,以及智慧的外交。这一切都是独立后的乌克兰所欠缺的。

也许这是乌克兰人的宿命和悲哀,但在无情战火蹂躏下,他们已无暇自哀。我们同情乌克兰人的不幸,谴责俄罗斯的侵略,也必须引以为鉴。这应是庆祝国民服役55周年背后的真正意义,犹如我们上个月纪念新加坡二战沦陷80周年一样。

作者是前新闻工作者,前国会议员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