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孙兴杰:俄乌战争的转折点到来?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2-03-30 08:06

俄乌战争一个月有余,是否迎来了转折点?俄罗斯国防部在3月25日宣布,俄军第一阶段行动的主要任务已经完成,下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控制顿巴斯地区。这是俄乌战争爆发以来,俄军就既定计划所作出的明确说法。在此以前,俄军一直坚持认为,“特别军事行动”正在按照既定的计划推进。

回顾一个月来俄乌战争的态势,可以判断,战争的转折点已经到来,俄罗斯正为“体面退出”战争作准备。俄乌战争的轮廓越来越清晰,在一场难以取胜的战争中,攻击方及时止损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俄罗斯国防部发布的信息,一方面是自我宣告“胜利”,另一方面为俄军“凯旋”做好铺垫。首先,俄军的战争目标已经悄然发生变化,“非军事化”和“去纳粹化”已经不再提了。一个月前,这两项重大任务是俄罗斯“特别军事行动”的核心任务,而具体目标就是打垮乌克兰军队,更迭乌克兰政府。

开战一个月来,泽连斯基政府以及乌克兰军队越战越勇。事实上,在俄乌首次举行谈判之际,俄罗斯所谓的“去纳粹化”就已经下架了,如果泽连斯基政府是须要被“去”的政府,为什么俄罗斯还无条件与之谈判呢?在此后的一两个星期中,俄罗斯对于“去军事化”的含义语焉不详。

此番俄罗斯国防部以“几乎摧毁了乌克兰的空军和防空力量”以及“乌克兰海军不复存在”这样的战果,明确了“非军事化”的目标。

其次,俄罗斯国防部声称之前截获了乌克兰的绝密情报,披露了乌军计划在2月28日之后在顿巴斯地区发动进攻。俄方此时披露这一信息,一方面为“特别军事行动”寻找理由。俄罗斯是援引《联合国宪章》第51条(各成员国享有自卫权),作为对乌克兰发动攻击的理由,此时披露乌克兰的绝密情报,也为俄军的行动作注脚。但问题在于,顿巴斯地区并非俄罗斯领土。另一方面,莫斯科为俄军过去一个月的军事行动寻找战略理由——为了牵制乌军在顿巴斯地区可能的军事行动,俄军兵分三路全线出击乌克兰以“牵制”乌军。

最后,俄军的目标回到了原点,也就是2月21日俄罗斯宣布承认顿巴斯地区的两个州独立并派俄军“维和”。换句话说,俄军作战的目标已经集中到顿巴斯地区的“克里米亚化”。这么做可以发挥俄罗斯的核武器的作用,如果乌军反攻顿巴斯、克里米亚半岛,俄罗斯就可以借口自卫而动用核武器。

根据俄罗斯的核战略,如果出现针对莫斯科或其盟友使用核武或其他非常规武器,或受到常规武器“侵略”使“国家的生存受到威胁”的时候,俄罗斯就会使用核武。

事实上,2月21日普京宣布承认顿巴斯地区“独立和主权”,其实已经达到顿巴斯地区“克里米亚化”的目标,俄军的“维和”仅是步步蚕食乌军的阵地。2月24日,俄罗斯事实上放弃了这个小目标,一个月之后,又回到原点。

2月24日,俄乌全面开战,俄军事实上越过了一个胜利顶点,也就是逐步将顿巴斯地区蚕食并入。俄乌战争开打至今,战场态势瞬息万变,除了俄乌两军在乌克兰的鏖战之外,还有西方对俄罗斯的经济战、全球社会与俄罗斯之间的“文明之战”。

俄罗斯胜利机会渺茫

从三个战场的态势来看,俄罗斯胜利的机会渺茫。“战争迷雾”逐渐散去,闪击战变成持久战,歼灭战变成消耗战,除了俄乌之间的军事战之外,俄罗斯在另外两个战场处于劣势,甚至完全失败。

从军事战来说,俄罗斯作为世界第二军事强国的形象破产了,本来是对乌军的“碾压”变成钝刀子割肉,除了南部的赫尔松之外,俄军没有攻下一座大城市。俄军的战争思维、作战模式、后勤、情报等等还停留在过去,即便有高超音速导弹这样的最新武器亮相,也难以扭转战场态势。

俄罗斯国防部声称乌军的导弹和弹药、燃料和食品的供应几乎完全停止;这样的判断或许更适用于俄军。工业化时代的战争消耗的是国力,俄军在一个月中发射的精确制导武器少之又少,或许折射出俄军并没有为这场战争作好充分准备。

从经济战来说,西方主导的国际经济体系对俄罗斯进行绞杀,最具有杀伤力的制裁并非将它踢出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而是冻结了俄罗斯央行的外汇储备,切断它的战争资金来源。英美已宣布停止进口俄罗斯原油,而欧盟也制订了替代俄罗斯能源的计划。这场经济战不会随着俄乌的军事战停止而停止,一个没有俄罗斯的全球化已经变成了现实。

从舆论场来说,俄罗斯几乎处于消声状态。在一场直播的战争中,道义的力量空前强大。拜登声称将俄罗斯变成贱民,越来越成为现实。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俄罗斯将被开除出欧洲。

从战场态势来说,俄罗斯已处于颓势,利用当下俄军还没有在战场出现溃败,及时止跌,寻找台阶,体面退出,或是最好的选择,至少俄罗斯可以再次宣布完成第二阶段作战目标——“凯旋”。

作者是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教授

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

俄乌战争的轮廓越来越清晰,在一场难以取胜的战争中,攻击方及时止损或许是最好的选择。俄罗斯国防部发布的信息,一方面是自我宣告“胜利”,另一方面为俄军“凯旋”做好铺垫。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