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社论:中庸之道与冠病共存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2-03-25 08:09
社论:中庸之道与冠病共存

李显龙总理昨天宣布,从3月29日起放宽防疫的安全管理措施,包括允许10人聚会及同桌吃饭、户外不强制戴口罩、居家办公者可回公司的比率提高到75%、大型活动人数顶限放宽等,同时基本取消了出入境防疫要求,极大方便人员跨国流动。这些显著的松绑,让国人恢复常态生活又迈前了重要一步,显示新加坡已经准备好打开国门,扮演国际枢纽的角色。李总理也提醒,未来仍充满不测,国人须有心理准备,应对一切可能的挑战。

昨天的宣布意义重大,它明白告诉世人,新加坡已经摆脱疫情阴影,有能力与病毒共存。这一举措所展现的与冠病共存的信心,相信有助于向国际市场传达积极的信号。与此同时,松绑背后的精神,却有别于西欧国家一刀切的所谓“自由日”做法。世界卫生组织警告,西欧国家不顾一切地完全开放,已经导致新增病例快速反弹,对医疗系统造成压力。如果把握不好,效果可能适得其反,这些国家恐怕会被迫再度收紧防疫措施。

因此,新加坡的做法更贴近中庸之道,无论是收紧或放宽防疫措施,都是在仔细研究疫情发展及各类条件之后,所做出的审慎决定。首要的考虑,还是医疗系统的韧性与承受力,毕竟这是攸关国人健康和维系基本社会秩序的根本前提。在这个基础之上,再平衡保生命和保生计的对立要求。李总理因而在宣布放宽措施后反复提醒,国人在享受更多正常生活的自由之余,也不应全然放松警惕。例如,户外活动不强制戴口罩,可是如果自己觉得不适,就算检测阴性,还是继续戴口罩以保护他人。

换言之,下周二所迎来的自由生活,是一种立足于自律和责任感的自由。本地社区新增病例虽然呈下降趋势,但病毒依然在传播。这也是为何政府正探讨为高危群体,如高龄人士、养老院住户及免疫力不足者,施打第四针疫苗。尽管输入型病例的占比极低,随着国门开放,旅游相关产业复苏,更多的外国游客也意味着传染风险的提高。特别是新马陆路边境的全面开放,一方面舒缓企业人力不足压力、让一些国人能就近探亲旅游,另一方面也考验我们的应变能力。

这种自律和责任感还在于谨记这两年艰辛的经验和教训,把各种防疫措施以及背后的用意内化为生活本能,在日常生活里实践。比如在小贩中心或咖啡店用餐,自动归还餐盘或自行消毒桌面,已经成为不少人的好习惯。逢年过节亲戚无法串门时,如何通过手机或视频维系感情;强制居家上班期间企业如何灵活安排,员工如何调适;人群聚集处如何保持安全距离、戴好口罩,回家后或用餐前洗净双手……这些这两年来养成的应变手段,积累的知识库存,都不能轻易忘却。

除了个人责任感,国人彼此互信以及对政府的信任,也是新加坡能实现与冠病共存的关键。一些社会由于疫情失控,导致民众互相怪罪甚至排外,或因为政府政策反复、决策不透明,丢失了公信力而造成民众拒绝遵守防疫措施,甚至相信各种流行的阴谋论多过政府和医疗权威的信息。就算这些社会后来也渡过难关,可当中所付出的惨痛代价,如不必要的高死亡率和社会撕裂,恐怕还会在后疫情时代产生负面影响。

信任因而是我们弥足珍贵的资产,它帮助新加坡克服冠病疫情的严峻挑战,确保我们在保生命和保生计的矛盾要求中团结一致,不偏不倚,共同走出疫情阴霾。诚如李总理所说,彼此信任让新加坡能初步战胜疫情,而且还是应对将来未知挑战的利器。疫情还可能出现反复,随着乌克兰战争更为惨烈,新加坡面对的将是更险恶的国际环境。因此,在恢复正常自由生活之际,我们不能放松警惕;对我们的集体能力有信心,也不会对未来心存侥幸。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