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评论:香港抗疫面临关键抉择 清零共存要说清楚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2-03-23 09:01

来源:明报

明报社评

香港政府打算下月底开始分阶段放宽社交距离措施,小学亦将恢复面授课堂,疫情很有可能反弹,港大流行病学模型推算,香港将迎来第六波疫情,若按现时政府处理方式,预料新一波疫情将再多220万人感染,约1500人死亡。疫情发展变数多,每每出乎乐观预测之外,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下一波疫情必然会来,官方现在就要设想如何应付,不能重蹈覆辙。由现在到下月底放松社交措施之前,将是第五波疫情回落期,清零还是共存,先与大陆还是外国通关,抉择时刻已至,特区政府必须直面问题,早日指明方向,见步行步,拖拖拉拉,只会引来更多误读或猜想。

政府说法模棱两可

社会预期管理大忌

本港新增感染数字,连续第四天少于2万宗,至于新增死亡人数,持续处于超过200的高位,某程度与重症死亡高峰期往往比感染高峰迟来有关,唯盼一两周过后,无论感染及死亡人数,能更有显著的回落。港大医学院推算,现时全港约有440万人已感染新冠病毒,绝大部分人正在康复或已康复,第五波疫情有回稳迹象,可是观乎当下形势,第六波疫情再起,只是时间及规模的问题,以为可以“躺平”,是非常错误的想法。

政府公布疫情应对部署,包括下月起取消“禁飞令”及放宽入境要求、4月下旬起放宽社交距离措施,以及暂缓全民强检。疫情爆发两年多,除了个别豁免,疫情严重地区的非港人基本无法回港,即使香港居民返港亦有限制。今年1月,港府先后向英美等9国执行航班“熔断机制”,禁止这些疫情高发地区的民航客机来港,用意是加紧堵塞外防输入缺口,连当地港人亦无法归来,未料本港疫情急转直下,之前存在的这道小缺口,堵与不堵,这一刻的确无什么作用,不如通融方便一下外地港人;监于Omicron潜伏期短发病快,从体恤角度,让9国香港居民回来、但凡打齐针兼检测阴性者隔离期缩短至7天,做法可以理解,官方称之为“理顺”港人回港检疫安排,并非“放宽”,可是一些商界人士显然并非如此看待。

观乎商会、金融界以及跟外资外商关系密切人士的反应,他们明显认为或期望,这是放宽外国人来港检疫隔离规定的第一步,香港外防输入政策将改弦易辙,走向“与病毒共存”。有商界人士指出,外国(欧美)高级行政人员“不可能接受14天检疫期”,7天已是“上限”,要求港府4月下旬起,开放非香居民来港,检疫期应跟港人看齐,同为7天;有人更明言,希望这是全面放宽对外旅游限制的前奏。另一边厢,一些疫前需要经常往返大陆的港人以及跨境家庭,则甚为绝望,因为他们怀疑,以目前走向,香港与大陆恢复通关遥遥无期,港府所提的复常“路线图”,已将他们的迫切需要排除在外。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否认政府已选择共存,强调仍未能完全厘清香港采用哪种抗疫模式,惟究竟是清零抑或共存,先与大陆还是外地通关,现在确有需要说清楚。从预期管理角度,官方再拖下去,只会令各界有更多猜想,各式各样期望不断膨胀,万一最后落空,希望愈大失望愈大,反而不利经济及社会人心稳定;从控疫角度,第六波疫情出现只是迟早问题,未来数周是第五波疫情缓和期,港府必须把握此一时机,决定抗疫大方向,并作好相应部署准备,继续拖拖拉拉,又再错过行动时机,只会重蹈这波疫情覆辙。

清零共存皆需执行力

全民强检大陆是后盾

政府专家顾问梁卓伟表示,若无其他因素影响,预料4月21日,即首阶段社交措施放宽之日,新增感染数字将是3位数。问题是香港在社区未清零下放松社交措施,疫情一定反弹。西方国家与病毒共存,上一波与下一波疫情,未必有很清晰界线。第六波疫情可能在4月底5月初出现,港大流行病学模型推算,若按政府本周公布的计划放宽社交措施,第六波疫情或于6月初见顶,总共再有多220万人感染,假设届时官方处理得宜,口服特效药派药率超过五成,预计每日确诊入院数字,可控制在医疗系统承受能力上限范围内,惟死亡人数仍将达到1500。流行病学模型推算,建基于一系列假设,官方的应对好坏影响很大。倘若政府处理依旧像这波疫情般拙劣,港大所作的死亡人数推算,也许已是相对乐观,相信很多人都不敢假设悲观甚至最坏情况一定不会发生。

梁卓伟认为,目前要决定香港未来抗疫前路,如取清零,外防输入要比之前严格,并要在新增个案降至3位数时做全民强检;如取共存“走向风土病”,就要提高疫苗接种率、强化治疗能力,“减重症、减死亡、减医疗负荷”。第五波疫情暴露港府应变差、执行差。若说全民强检难行,在于官方没有大陆般的动员执行力,那么假设港府应变执行力“忽然改善”,一定能走好共存之路,能像新加坡般有效控制死亡、避免公营医疗系统爆煲,同样存在疑问。比起清零策略,现在与病毒共存,必须面对一系列未知,包括新变种病毒的死亡率。动态清零跟控制出色的共存,其实都不是易走之路,既然香港有大陆全力支援,全民强检清零,现阶段应该坚持下去。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