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亨凯:政变与抗争夹缝中的缅华春节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2-02-03 08:11

2022年2月1日是华族的新春佳节,但是对缅甸华人来说,这次春节却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焦虑。因为,这一天正值缅甸军方政变上台一周年,而民主派人士号召发动全国沉默抗议(silent strike),以商贩不出市、路上空无一人的和平方式表达对军方的抗议。这使得缅甸华人再一次陷入两难的困境。

自政变以来,缅甸已成功进行过两次沉默抗议。第一次是2021年3月24日,民主派人士号召全体国民以沉默方式,表达对在抗争中失去性命的人的哀悼。第二次是2021年12月10日,民主派选择了极具象征意义的“世界人权日”发动沉默抗议;而在几天前军政府对民主派领袖翁山淑枝做了首次判决。军政府对翁山淑枝及其他民主人士的判决,象征着对政权的掌控,而全国响应的沉默抗议,则表露出人民并不接受军政府。

因此,当民主派第三次发起沉默抗议后,军政府只能以强制方式来阻碍抗议。首先,军政府新闻发言人表示,参与和鼓动沉默抗议会触犯某些法律。随即,仰光市和彬乌伦市就有一些著名人士被拘捕,一些餐厅被强行没收。其次,军政府宣布在第一大城市仰光的莱达雅工业区办商业博览会,在第二大城市曼德勒举办史上最高额奖金的自行车大赛,试图以此来“营造人气”。

其三,全国各大城市的市场管理委员会挨家挨店,要求店主签署2月1日前后三日一定开店的承诺书。不论店家是否有其他正当理由,管委会都不允许店家请假。

多数华人属于三等公民身份

某个以华人为主的市场店家告诉笔者,许多不问政事、年长的华人店家被要求签字后,都疑惑不解“为何政府不让我们过年?”这位店家说,军政府的这项行为反而可能促使这些华人开始关心政治,正如翁山淑枝的名言一样:你不关心政治,政治也会来关心你。

这名店家是某市的民盟成员,在政变发生后,曾经在外躲藏了数个月,后来回到家中,被告知只要不再参与政治活动就不会有事。但这次民主派号召沉默抗议后,他收到消息,军政府可能会提前拘捕所有潜在的积极分子。因此,他在签署了开店承诺后,只留下工人看守,自己则离开了城市。

这名店家同时也对市场管委会表示理解。他说,管委会也是明白事理的,但是如果不这样做,可能自己的工作也会受到影响。而沉默抗议的倡导者也提出了对应方式,即虽然无法避免开市,但依然可以不出门活动来参与抗议。以上种种都表示,军政府拥有控制国家的强制力,但这恰恰也反映了军政府不得人心的事实。

比起其他缅甸族群,华人处境则更是困难。沉默抗议当天正值春节,但军政府要求开店营业,民主派则提倡不出门活动。由于春节与沉默抗议的重叠,无论抗议成功与否,华人都可能会成为对立双方的替罪羔羊。但没有人在意华人想要过年的文化需要。

华人在缅甸一直处于这种不对等的困境,一方面要求华人负担起更高的责任,另一方面却不给予华人相同的权益。缅甸有着东南亚最不平等的公民政策,人民首先被分为原住民和外来民族两种,并在这个基础上划分为三等公民,绝大多数华人只能获得二等和三等公民证,即便少数人能够获得一等公民身份,但因为华人属于“外来民族”,其政治权利依然低于原住民。

三等公民只有投票权,二等公民则增加了参党权,一等公民才有参选权,但只有原住民可以参选国家领导人。华人在满足一些条件后,例如与一等公民成婚后所生的第三代子女,可以获得一等公民身份,但非原住民的身份却是不可变更的。

虽然华人在政治上低人一等,但政变发生后,缅甸主流社会却发出“为何华人不出来抗议”的质问。直到一名华人女子邓家希在抗议中身亡,才扭转了舆论。即便如此,缅甸社会(对立双方)至今没有考虑过给予缅甸华人平等的政治权利。

政变发生后,民主派设计了一张图片,号召各民族团结一致反对军方。这张图片上有四名女子,分别穿着缅装、印度纱丽、穆斯林罩袍与修女装。先不说这张图片把宗教和民族混为一谈,并且以天主教的修女装来代表所有基督徒是否合适,但其初衷依然值得肯定:以缅装代表了缅甸所有原住民,并以另三种民族(宗教)服装指称其他在缅居住的非原住民。可惜的是,图片设计者在设计绘图时,并没有考虑增加一个穿旗袍的华族女子。

可见,在缅甸人主导的各民族大团结的想象中,华人被排除了。这张图片在面簿上广泛传播,参与转发的也不乏大量华人青年。只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并不被这张图片所包容。

仰光市一名华人曾对笔者分享过他对自父母手上传承下来的商标的改革。这个商标有个带中国文化特色的名字,并且配有中国龙的形象。他决定取消龙的形象,并且在保留原意下以缅文名字代替中文名字。他不是很满意新的商标,因为即便使用了缅文名字,但名字里的中华文化依然保留下来,他希望完全抹掉自己的中华文化特征。他的理由很朴素,“因为缅甸人不喜欢我们,所以我们不应展示自己的华人身份。”在他的认知中,华人受歧视似乎是天经地义的。

对华人认知的改善,是缅甸社会靠近现代化文明和普世价值的指标之一。这须要缅甸人及华人双方都改变。虽然缅甸近年来进入一个无比动荡的时代,在这不幸中的唯一正向作用可能就是全体缅甸人,不分民族宗教,或主动或被动地接受着一堂又一堂的政治文明课的洗礼。虽然尚无法判断这些课程的效果,但可以肯定的是这趟文明进程,将会深刻地影响政治的未来走向。

作者是缅甸华裔学者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