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乐天:冬奥会视角下中国对欧外交新途径
针对是否对开幕在即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进行“外交抵制”,不同国家给出了不同答案:就目前情况来看,宣布抵制冬奥会的国家主要是“五眼联盟”成员,但其中新西兰却呈现出一种“两边下注”态势,即虽然宣布不派政府官员出席,但却把理由归结于冠病疫情的肆虐。
作为美国在亚太地区重要一环的日本也采取了类似的方法,首相岸田文雄仅是宣布没有出席北京冬奥会的计划,但并未透露原因。除此之外,美国的传统盟友——欧盟方面对于是否抵制也是态度不明:就欧盟内部而言,据多国媒体报道,宣布拒绝出席的仅有立陶宛和奥地利两国。其中,奥地利拒绝出席原因同新西兰一样,也是基于疫情的考虑。
由此观之,美国挖空心思想构建的观念意义上的“反华遏制弧”并没有取得较大进展,多数国家尤其是那些传统盟友并未选择立刻亮明观点,参与其中。相反,他们选择了一种“两边下注”甚至是“待价而沽”的方式,试图待形势更明朗之后再做出选择,避免丧失回旋余地。
至于欧盟并未公开表明态度,欧盟成员国内部存在较大分歧。一方面,作为2024年夏季奥运会举办国的法国以及2026年冬季奥运会举办国的意大利,绝不会为“奥运政治化”摇旗呐喊,否则巴黎奥运会和米兰—科尔蒂纳丹佩佐冬奥会就极可能遭遇“你做初一,别怪我做十五”的尴尬。
另一方面,早就与中国撕破脸皮的立陶宛,则大张旗鼓地站在美国一边,全面迎合美国的战略需要,尝试全方位同中国“脱钩”,做美国想做但不敢做的事。两种声音之间的分歧,正是去年12月16日举行的欧盟冬季首脑峰会,难以达成是否集体抵制、以何种方式外交抵制;或以何种姿态参与北京冬奥会的深层原因所在。
就如今的中欧关系来说,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去年12月20日所举行的2021年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研讨会上就明确指出,即便中欧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发展阶段不同,但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
过去一年内,中方同欧方开展落实了诸多富有成效的对话以及实质性项目,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挑战中取得新进展。同时,王毅也希望欧方能继续坚持战略自主,排除干扰因素,与中方一道推动中欧合作行稳致远。
显然,在中欧关系的互动中,中国相较于欧方特别是欧盟而言,更能保持一种战略定力以及政策的持续性,这与欧盟内部成员国众多以及由此导致的“集体行动的困境”——难以形成共识——不无关系。
美国本想借外交抵制羞辱中国,结果并不如人意。在美国反华小算盘失算的情况下,自然会进一步加大对华针对力度。为此,美国极有可能对欧盟进一步施压,逼迫其就范。
具体来看,在中美欧这组“战略大三角”关系中,表面上作为中间派的欧盟会成为双方拉拢的对象。比如在“一带一路”倡议方面,当拜登政府提出“重建更美好世界”倡议后,欧盟方面也迅速跟进,提出全球门户(Global Gateway)计划。两者一道试图同“一带一路”倡议分庭抗礼,争夺势力范围。
如果美方在外交上持续发力,但中方却不采取任何措施保护,结果就极有可能会是美国成功拉拢了欧盟。一旦出现这样的结果,不仅北京冬奥会将受到一定冲击,甚至未来的国际力量对比也会出现相当程度的转变。
王毅在对外介绍2022年中国外交六大任务时提出的第一个任务,便是全力配合办好北京冬奥会。为了顺利完成这一任务,中国有必要适当加大同欧盟方面的战略对话沟通,向其释放善意,再度重申“继续做伙伴而不当对手”这一原则的重要性。细化来看,则应加强同那些已经明确表态,拒绝“冬奥政治化”的国家全方位合作,以便形成“表率作用”,引起其他国家效仿,最终实现对欧外交破局。
作者是成都世通研究院 助理研究员 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