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颖轩:华语频率
寒暄馆
岁末已至,各地纷纷揭晓最能代表2021年的年度汉字:新加坡人投选了“盼”;日本汉字能力检定协会公布了“金”;台湾则为“宅”。在仍被冠病疫情笼罩的今年,这些脱颖而出的汉字,无不反映各地的民情与民声。
韩国《教授新闻》周刊亦公布了“年度成语”。今年由韩国880名大学教授票选第一的“四字成语”是“猫鼠同处”,意为捕手和小偷成了一伙,狼狈为奸;讽刺韩国官员层出不穷的渎职乱象。而票选第二的成语为“人困马乏”,形容韩国上下为对抗冠病疫情而疲惫的状态。
猫鼠同处,语出中国《新唐书·五行志》;人困马乏,则出自《水浒全传》。韩语与汉语的渊源之深,不言而喻。现代韩语逾半的词汇源自汉语,韩国人也得学习汉字,大多韩国人的身份证亦附其汉字名字。而关于韩文与汉字并用的讨论,也不时在坊间出现:有者认为可仿日语,在日常特定词汇上使用汉字,可提高人们对汉字的认识度,对作为国语的韩文发展与使用有正面帮助;反对者则主张,纯韩文的意思传达能力精准到位,无阻国家或韩文的发展,无须画蛇添足。
今日的韩国,汉字普遍被认为是祖辈级、父辈级、学者级使用的古板、具距离感的文字;对多数00后、10后的新世代来说,学习汉字仅为应付考试,英语式韩语才是他们所熟悉的时髦语言。
与其他语文一样,随着时间推移、社会演变、全球化发展、科技革命,韩语也参入不少汉语以外的外来词汇与表述方式,形成不可逆转的语文趋势。像在去年,《教授新闻》周刊亦破天荒地选了没有典故的新造词“我是他非”为“年度成语”,试图深入浅出地总结当年的社会现象。
我常听韩文老师提到“韩国国语(韩语)水平日渐低落”,但大环境所驱使的语文发展并非韩国独有的问题,新加坡的华文退步之势,多年来亦为华社忧心的课题;而常见舆论包括华文在以英文为主导语的岛国无用武之地、在务实的新加坡社会未见优势地位等。
诚然,政策形成的大环境局限了华文在岛国的立足空间。这亦是华社老生常谈的话题之一,多年来宛若家长老是催促孩子学习华文般,唠叨不断,但未见打破现有思维的引导建议或方案。
要改变眼下的现实风景,了解与预先掌握年轻一代的习性与喜好,以他们的频率用华文华语“在线连接”,方可推进语文突破性的发展。而减少华文在岛国社会的沉重与弱势氛围亦不容忽视,因为积极正面的态度更得人心;试问有哪个年轻人不对长辈的唠叨或怨声载道感到烦闷?
语文教育乃国策,要改变不易。不过,华社的每一分子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皆能不断地做出更多、更新颖、更时髦的破格尝试,以期找到能与本地年轻人有效对接的华语频率,让华文在岛国能继续走下去。
友人反馈,今年新加坡年度汉字“盼”,融合汉语拼音PAN的涂鸦艺术呈现,让人眼前一亮,单是这个尝试就值得赞许。我亦有同感,并期盼华文在可见的未来有更多可能性。
(作者是文字工作者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