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达:“民主峰会”话民主
热点话题
最近,美国主持召开了首次在线视讯“民主峰会”。笔者注意到会议讨论的主要内容,是全球的民主化现状,所面临的挑战及问题,而并非是针对某个特定国家和地区。还有人以为这个峰会是要对民主歌功颂德一番,搞宣传式的发言作秀,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每一位代表在峰会上的发言,都比较实事求是,综合信息量大,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譬如一位来自南美洲的女性代表,就指出当地许多国家民主化进程不断面临威权、贪腐和外来介入的侵蚀。古巴、委内瑞拉和尼加拉瓜等传统专制政权虽已式微,但仍困兽犹斗。她呼吁民主国家须尽快联合起来,扭转战略被动。
围绕民主议题,一直有不少迷思。譬如近期就有把民主简单作为一种话语权来争夺的倾向。但民主绝非空洞的宣传口号,民主也要“听其言,观其行”。判别民主有一个关键标准,就是一个社会文化环境中,是否具备公开自由的讨论和批评能力。
美国此次举办民主峰会,有来自外界的非议、抨击甚至诋毁,这并不奇怪。美国内部的有关公开批评质疑也不少,指出美国自己近年来出现某些民主退化,应优先加以应对矫正,再去领导世界的民主。不过,这样公开的批评和讨论,恰恰是民主的健康特征,是社会自我优化的契机和希望所在。民主不需要歌功颂德,但绝不能在探讨和批评方面鸦雀无声。
还有一种迷思是错把民主当成专属特定的意识形态,于是要在民主前面加定语,即这种主义的民主,或那种主义的民主。而实际上,民主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普遍进化趋势,与人类从原始石器时代,进化发展向农业、工业,以至于今天的信息时代,属同一“不可逆”逻辑和道理。为此,民主岂能止步不前?止步不前就意味着被动落后,甚至可能被淘汰出局。
现代民主的理念发展和制度实践,自18世纪末问世以来,已愈发广泛地深入人心,并不断矫正发展完善。深刻复杂的经验教训众多,但可以总结归纳到三个关键点:即民主是关于心态哲学、制度体系,以及素质品德。
从心态和哲学上讲,某些传统文化对民主的理解有偏差,并因此造成社会转型的困难和歧途。关键在民主是现实主义,而非理想主义。即民主的目标绝非理想国、乌托邦,而是争取做到“最不坏”,即把人性的弱点、制度的弊端、政策的误区,尽量控制消减到最小最低程度。为此,民主的实践一定是脚踏实地,理性主导,而非虚无缥缈,激进偏执。
譬如当年满清王朝的权力目标,是确保爱新觉罗家族江山永驻,暴露出一种狭隘鄙俗的“小农理想主义”心态,实际并不可行和持续。相比之下,美国总统林肯所表述的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政府愿景,则具备广阔强大的现实和理性基础,因为人民永在,人民的江山永在。
民主不追求最好,而是争取“最不坏”,于是真正的民主无须掩饰,而是勇于直面现实问题。既然“坏”是客观存在,为有效应对,就必须有社会和舆论的广泛监督批评。
民主体制的设计,是个缜密的科学过程,其中关键在体现贯彻“制衡与对冲”原则。譬如总统要有权力权威,但又不能集权到独裁专制的程度;军队要有威慑和战力,但不能放肆到自大和干政的地步;人民要有个体权利保障和自由,但又不能放纵到滥用,以至影响破坏社会的整体和谐。
第三点,是关于个体的素质品德,因为归根结底,人是民主的实践者。而民主的核心是自主、自律和自立。要做到这些,人就必须有信仰,知敬畏,识底线;既能倾力争取自己的权利,又知道如何担当自己的责任。之所以反复强调民主代表着一种更高的社会与政治文明水准,其中深意多在于此。
作者是在美国的
国际文化战略研究和咨询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