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印太经济架构 台湾不能缺席
台湾经济日报社论
美国拜登政府这一年来积极推动印太战略,在政治、外交甚至军事方面成果丰硕,唯独经贸领域乏善可陈,一直被质疑。最近终于提出明年将启动“印太经济架构”(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协定的构想,想借此重返领导地位,对台湾、对亚太都是值得注意的发展。
从特朗普任期后半段到拜登上任,美国在印太地区动作频繁。过去一年跟日本、澳洲、印度领袖举行了二次的四方安全会谈(QUAD),跟韩国、日本及亚细安等举行峰会,副总统及国务卿也周游各国,甚至建立了引发争议的美英澳防卫协定(AUKUS)。但在经贸领域却缺乏实质的进展;即便中国大陆动作频频,正式申请加入CPTPP以及新加坡与智利、纽西兰推动的“数码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美国的动向依旧是模糊且语焉不详,引发美国重量级意见领袖以“悲剧”来形容。
拜登总统于10月在东亚峰会的场合抛出将推动“印太经济架构”,而商务部长雷蒙多再度于11月有更具体的说明,终于对美国印太战略的经济面向提出较为清晰的政策轮廓。归纳拜登及雷蒙多的说法,美国这个新布局有几个重点。首先,重返CPTPP不再是美国的选项,未来将以印太经济架构作为主轴。第二,美国预计于明年2月开始启动,而且印太经济架构不是只有对话,将会以“协定”(agreement)的方式呈现。第三,印太经济架构不是传统经贸协定,而将以如供应链韧性等新兴区域性经贸议题为主。
这样充满创意的协定,是否能作为美国重返驾驶座的支持,尚待观察,但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美国与印太盟友会进入更有组织、有方向的经贸问题讨论,而且所谈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可能会脱离关税、投资自由化及贸易规则等我们熟悉且有所准备的领域,进入一个新模式。
例如拜登提及印太经济架构将处理贸易便捷化议题。一般想像贸易便捷化,不外乎通关时间简化、关务行政调和等规则,但非传统的贸易便捷化协定,重点可能会透过区域性机制来解决目前全球“物流之乱”的短期瓶颈以及长期结构问题。又如供应链韧性议题,近年已成为美国与台湾、日本及各地区的优先对话项目,若纳入印太经济架构协定范围并不意外。
然而无论物流之乱还是供应链韧性,在诊断问题时不可避免的会以资讯搜集与交换为基础,以具体掌握瓶颈所在、研商可能的处理方式。亦即是,近期台积电被要求“自愿”提供产能资料的情况,有可能会成为印太经济架构之下常态性、制度性的机制。物流之乱的解决对台湾当然有益,而提高供应链韧性也有助于维持台湾参与,但在过程中对于这些不熟悉新机制的影响及因应,也是台湾需有所准备之事。
又如数码经济,印太经济架构的重点似乎不再是数位贸易规则,而是涉及资料跨境传输、资料保护、平台互通及加密技术等国际标准的制订。标准化是数位经贸规则的重要基础,也是目前国际间进展较为不足的领域。台湾在标准化方面过去参与较少,也需提早准备。
性质上,印太经济架构与CPTPP并不冲突甚至有互补性;不过对于如供应链韧性、数位贸易标准化等面向上,在美中进入战略竞争关系的局面下,美国主导的印太经济架构可能形成与没有美国参与的RCEP及CPTPP的竞争态势。台湾目前已正式申请加入CPTPP,对于印太经济架构更有积极参与的重要性;同步准备积极争取,是台湾应有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