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参考:中日钢企“分手”,象征意义耐人寻味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4-08-25 11:38

即使在不经意间看去,中国街道与短短几年前相比也大不相同。

大多数人只要瞥一眼就可以注意到这些变化——曾经满是燃油车和外国品牌车的道路,如今成为外观时髦的中国品牌电动汽车的主场。

这一点或许在日本品牌汽车的地位转变中表现最为明显。它们在鼎盛时期曾占据三分之一的中国市场份额,但现在,每十辆汽车中只有不到两辆是日本品牌。

作为这一巨变的象征之一,日本金属行业巨头日本制铁公司宣布,结束与中国宝山钢铁公司长达20年的合资业务,给出的理由是销售业绩不断下滑。

这个合资业务的正式终止标志着双方近50年合作关系的结束。两家企业的分手,反映了两国开始合作以来中国制造业的巨大飞跃。

1978年10月,邓小平对日本进行了历史性访问。这是观察体验日本技术和管理实践的第一手机会。

这次访问的最重要行程之一是参观日本钢铁厂,这在两国有关此访的报道和纪录片中都有体现。这为中国的经济转型奠定了基调,因为当时钢铁被视为基石行业,尤其是在制造业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邓小平对日本制铁公司君津工厂的访问激发了他复制日本企业成功的雄心,从而为宝钢的诞生铺平了道路,并为两国关系奠定了基础。

邓小平很快就把雄心化为行动。同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经济改革的跳板。

在一系列旨在向外界开放中国广阔市场的举措中,一个大型钢铁生产综合体建成,最终成为宝钢。

如今,由宝钢和武汉钢铁合并而成的中国宝武钢铁集团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商,而中国则是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和消费国。

北京安邦咨询公司研究员赵至江(音)表示,日本制铁公司与中国企业分手,表明中日经济关系已从以前的师生关系转变为更加平等、甚至竞争的关系。

他说:“以前,日本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是为了获取利润,而中方则是为了学习新技术,提高生产能力。”

“中国汽车制造商现在非常强大,有能力进行迭代创新。另一方面,日本汽车制造商对电动汽车市场的增长反应迟缓,导致它们在中国市场表现不佳。面对众多竞争对手,它们的退出可以被视为一种自然淘汰过程。”赵至江说。

他说,中国在贸易和汽车出口等领域已经超过日本,中国已从“世界工厂”转变为“世界市场”。这使得中日经济关系的现状很难与过去进行比较,因为两国的角色已经发生变化。

今年上半年,日本三大汽车制造商——丰田、日产和本田——在中国的总销量仅为154万辆,较上年同期下降13%,是销量连续第三年下降。

与此同时,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国内汽车品牌同期销量同比小幅增长,中国品牌车型占据逾60%的市场份额。

与中国竞争对手相比,日本汽车制造商向电动汽车转型的速度较慢。一些日本企业似乎已经完全放弃了这个赛场——三菱汽车于2023年离开中国,日产也关闭了数家中国工厂。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郭海表示,鉴于目前中美之间紧张的地缘政治关系,很难预见中日在高科技领域会有更多合作。

尽管日本制铁公司即将与中国企业分手,但该公司将继续在中国开展业务。

随着中国经济影响力在全球范围越来越大,中国已经改变了对海外业务的看法——不再满足于仅仅吸引外国投资,而是在海外寻找投资机会。

广东省一家研究改革的智库负责人表示,过去40年,中国已成为钢铁和汽车等行业的一支崛起力量,这些是工业化水平的指标。

他说,面对西方国家的打压,“走出去”成为中国企业的必然选择。在反全球化情绪高涨之际,中国制造业的扩张支撑着全球化的继续推进。

本文由香港《南华早报》网站8月21日发表,原题为《中日钢铁紧密合作关系最终是如何被侵蚀的》,作者是卢娜·孙(音)。

浏览热度: °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4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